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清朝 >> 详情

清代地方行政区划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6-23 | 阅读:7822次
历史人物 ► 改土归流

清代的地方行政区划承袭明制并有所调整,形成了层级严密、管理细致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结构:

清代地方行政区划

1. 省级行政单位

- 行省(省):全国划分为18个省(后增为22省),如直隶、江苏、浙江等,由巡抚或总督统辖。总督通常管辖两至三省,侧重军政;巡抚主管一省民政。

- 特别行政区

- 盛京(奉天):作为龙兴之地,设盛京将军管理,清末改制为行省。

- 吉林、黑龙江:由将军管辖,清末建省。

- 新疆、台湾:新疆设伊犁将军(1884年建省),台湾原属福建,1885年建省。

2. 府、直隶州、直隶厅

- :省下设府,长官为知府,管辖数县至十余县,如苏州府、开封府。

- 直隶州:直属省的州,辖少量县,地位等同府,如保安州(直隶)。

- 直隶厅:多设于边疆或特殊地区,如张家口厅(蒙古地区),长官为同知或通判。

3. 县级基层单位

- :全国约1300余县,县令(知县)负责赋税、治安等,如上海县、宛平县。

- 散州、散厅:隶属于府,级别略高于县,如通州(散州,属顺天府)。

4. 边疆特殊制度

- 盟旗制(蒙古):分内外蒙古,设盟、旗,由札萨克或朝廷派遣大臣管理。

- 伯克制(新疆):南疆保留伯克官员,1884年建省后逐步改制。

- 土司制(西南):云南、贵州等地保留土司,雍正后大规模改土归流

5. 军事驻防体系

- 八旗驻防:重点城市设将军(如杭州将军)、都统(如西安将军),与行政系统并行。

- 绿营兵:汉人军队分驻各省,归提督节制,维持地方治安。

6. 清末变革(1900年后)

- 增设东三省(黑龙江、吉林、奉天),新疆、台湾建省。

- 尝试废除府州厅,推行省-县两级制,但因清朝覆灭未全面实施。

清代行政区划的特点是“因地施策”,中原行省沿用郡县制,边疆灵活采用军府、土司等制度,后期逐步一体化。这一体系为近代中国省级区划奠定了基础,如东北三省、新疆省的建置延续至民国

文章标签:行政区划

上一篇:赛典赤·赡思丁 | 下一篇:商朝的都城迁徙之谜

乾隆诗词艺术研究

清朝乾隆

乾隆皇帝(1711-1799)作为清朝鼎盛时期的统治者,其诗词创作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他的诗歌数量庞大,内容涵盖广泛,艺术风格鲜明,反

清朝商贸繁荣时期

清朝清朝

清朝商贸繁荣时期主要集中在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史称“康乾盛世”。这一时期社会稳定、生产力提升,国内外贸易空前活跃,具体表现如下:1. 国内贸易

辛酉政变幕后操纵者慈禧探微

清朝慈禧

辛酉政变(1861年)是晚清政治格局转折的关键事件,其幕后核心操纵者慈禧太后通过精密策划实现了垂帘听政的权力垄断。这场政变的深层动因与运作机制可从

顺治帝朝政变迁史

清朝顺治

顺治帝(1638—1661年,1643—1661年在位)是清朝入关后的首位皇帝,其朝政变迁可划分为以下几个关键阶段,反映了清初政权巩固与汉化进程的复杂性: 一、幼年

清代地方行政区划

清朝改土归流

清代的地方行政区划承袭明制并有所调整,形成了层级严密、管理细致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结构:1. 省级行政单位 - 行省(省):全国划分为18个省(后增

清代民间契约文书法律效力

清朝改土归流

清代民间契约文书的法律效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官方认可与习惯法基础 清代虽以《大清律例》为根本法典,但基层社会大量民事纠纷依靠民间契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