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清朝 >> 详情

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7-12 | 阅读:2994次
历史人物 ►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的编纂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文献整理工程,始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初步完成,历时15年。其编纂过程体现了清代官方文化政策的实施,同时也因思想审查和文献禁毁引发争议。

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

1. 编纂缘起与政治背景

乾隆帝以“稽古右文”为名,下诏征集全国藏书,宣称旨在整理传统文化遗产,实际兼有强化思想控制的目的。借编纂之机清查“违碍书籍”,巩固清王朝的意识形态统治。最初的倡议由学者朱筠提出,建议从《永乐大典》辑佚珍本,后扩大为全面整理典籍。

2. 组织架构与人员配置

乾隆设立四库全书馆,由皇六子永瑢等宗室督办,纪昀(纪晓岚)、陆锡熊戴震、邵晋涵等三百余位学者参与。机构分总阅、总纂、分校等职,分工严密:

总纂官纪昀统筹全书体例,主持分类校勘;

经部由戴震负责,注重考据;

史部邵晋涵主导,补正前代史疏漏;

子集两部汇聚周永年、翁方纲等名家。

3. 文献征集与审查制度

通过行政强制手段征集图书:

地方官员限期呈缴私藏,违者严惩;

从《永乐大典》辑录佚书385种;

设立“违碍书籍”标准,全毁书约3,000种,抽毁书400余种,如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遭删改。

4. 分类体系与编纂方法

沿袭传统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细分44类67子目。每书撰写提要,编成《四库全书总目》200卷,体现乾嘉学派考据特色。抄录时注重版本校勘,但部分文献因政治需求被篡改,如岳飞的《满江红》词句遭修饰。

5. 抄录与贮藏

全书手抄7部,分藏南北七阁:

北四阁:文渊阁(紫禁城)、文源阁(圆明园,毁于英法联军)、文津阁(承德)、文溯阁(沈阳);

南三阁:文宗阁(镇江,毁于太平天国)、文汇阁(扬州,同毁)、文澜阁(杭州,部分留存)。

每部约3.6万册,8亿字,采用“朱丝栏”界格工楷誊写,装帧分经绿、史红、子蓝、集灰四色。

6. 历史影响与争议

积极方面:保存了大量典籍,如《旧五代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赖此流传;《总目》成为目录学典范。消极方面:编纂期间销毁的书籍数量与存书相当,造成文化断层;对明代史料和反清文献的系统清除,削弱了历史记录的完整性。

延伸知识

四库底本:部分原稿现存中国国家图书馆,如《宋会要辑稿》底本;

后续补编:阮元《宛委别藏》补收未刊珍本;

现代整理:1986年台湾影印文渊阁本,2005年大陆推出数字化版本。

这一工程集中反映了清代文化建设的双重性:既成就了古典文献集大成的典范,也暴露了专制政权对学术的干预。

文章标签:四库全书

上一篇:明朝人口迁徙研究 | 下一篇:商契玄王兴商祖

清代货币与银两制度

清朝咸丰

清代货币与银两制度是中国古代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过程反映了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变迁。清朝沿袭了明代银、钱并行的货币制度,但银两的地位逐

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

清朝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的编纂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文献整理工程,始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初步完成,历时15年。其编纂过程体现了清

孙中山与革命党起义

清朝孙中山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辛亥革命的领导者,被誉为“国父”。他领导的革命党(如兴中会、同盟会等)从1895年广州起义开始,发动了十余次武装起

清代女子缠足习俗考

清朝光绪

清代女子缠足习俗考缠足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对女性身体进行规训的典型现象,清代(1636-1912年)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既是缠足习俗的鼎盛时期,也是其受

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

清朝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的编纂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文献整理工程,始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初步完成,历时15年。其编纂过程体现了清

《红楼梦》与清代文学

清朝四库全书

《红楼梦》是清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集大成者。它诞生于18世纪中叶(约乾隆年间),作者曹雪芹以自身家族兴衰为背景,通过贾府的命运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