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清朝 >> 详情

王夫之哲学大家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7-16 | 阅读:742次
历史人物 ► 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世称船山先生,明末清初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儒”。其哲学体系以“气本论”为核心,批判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建构起独具特色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思想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夫之哲学大家

一、哲学思想的核心:气本论与唯物倾向

1. 气为宇宙本体

王夫之继承张载的“气一元论”,提出“盈天地之间皆气也”,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否定理学的“理在气先”或心学的“心即理”。他强调气的运动变化(“絪缊生化”)是自然与社会存在的根本形式,认为“理依于气”,理只是气的运行规律。

2. 辩证发展观

提出“天下惟器”的命题,认为“无其器则无其道”,强调具体事物(器)先于抽象原则(道)。在认识论上主张“行可兼知”,认为实践高于理论。其辩证法思想体现在对矛盾(“乾坤并建”)和变化(“日新之化”)的深刻阐述。

二、对理学的批判与改造

1. 批驳程朱理学

反对朱熹“理气二分”和“存天理灭人欲”,认为理欲统一:“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主张合理需求是道德的基础。其人性论强调“性日生日成”,反对先验人性论。

2. 反思陆王心学

批判阳明心学“致良知”的虚玄倾向,认为脱离实践的“顿悟”会导致空谈误国。其知行观强调“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

三、历史观与政治思想

1. 进化史观

提出“理势合一”,认为历史发展受客观规律(理)与时代条件(势)共同驱动,反对复古倒退,主张“古今殊异,道随器变”。

2. 民族主义立场

以《黄书》《噩梦》等著作表达反清复明思想,强调“华夷之辨”,但不同于狭隘民族主义,其核心是对文化存续的忧患意识。

四、文学与美学贡献

1. 诗学理论

主张“情景交融”的创作观,认为诗歌应“内极才情,外周物理”,其《姜斋诗话》是清代诗学重要著作。

2. 经学考据

遍注群经,尤重《周易》和《尚书》,通过训诂考据阐发哲学思想,如《周易外传》以易学辩证思维论证宇宙发展规律。

五、历史地位与影响

王夫之著述宏富(现存73种401卷),因生前隐居著述,思想在清代长期被遮蔽,直至晚清经曾国藩刊刻《船山遗书》后广为传播。其唯物论倾向对谭嗣同章太炎等近代思想家有深刻启迪,辩证法思想亦被现代学者视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高峰之一。他的学说在某种程度上为明清实学向近代启蒙思想过渡提供了桥梁。

文章标签:哲学

上一篇:顾炎武经世致用 | 下一篇:殷墟车马坑的发现

圆明园的修建与焚毁

清朝雍正

圆明园是中国清代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持续扩建,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基本成型。它位于北京

文天祥在元朝抗元事迹回顾

清朝文天祥

文天祥是南宋末期著名的抗元英雄、政治家和文学家,其抗元事迹贯穿南宋灭亡前后的关键时期,展现了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忠诚精神。以下依据历史事实,对其

李渔的戏剧人生

清朝李渔

李渔(1611—1680),字笠鸿,号笠翁,明末清初著名戏曲家、小说家、戏剧理论家、生活美学家,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一生跨越明清易代

王夫之哲学大家

清朝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世称船山先生,明末清初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儒”。其哲学

王夫之哲学大家

清朝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世称船山先生,明末清初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儒”。其哲学

王夫之的哲学贡献

清朝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人称船山先生,是明末清初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其哲学体系以批判宋明理学、重建儒学本体论为核心,形成了独具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