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唐朝 >> 详情

唐朝的赋税制度演变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5-17 | 阅读:3369次
历史人物 ► 唐朝

唐朝的赋税制度经历了多次重要变革,其演变过程反映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与中央集权的调整,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唐朝的赋税制度演变

1. 租庸调制(唐前期)

唐朝初期继承隋制,实行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

:每丁每年纳粟二石(部分地区折纳绢布)。

:丁男每年服役20日,闰年加2日;不服役者每日折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

:根据地域差异,纳绢(或绫、絁)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

特点:以人丁为本,需均田制配合。但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瓦解,租庸调逐渐难以为继。

2. 户税与地税(武周至玄宗时期)

随着均田制破坏,附加税逐渐成为重要补充:

户税:按户等(资产划分)征收货币税,初期为补充财政,后比重上升。

地税:源自隋代义仓税,按田亩纳粟(亩税二升),本为备荒,后转为正式税收。

意义:为两税法奠定基础,体现从“人丁税”向“资产税”过渡。

3. 两税法(德宗建中元年,780年)

杨炎推行两税法,核心是“量出制入”与资产计税:

征收依据:按户等(资产)和土地面积征税,取消租庸调。

征收形式:分夏、秋两季缴纳(夏税不过六月,秋税不过十一月),以钱计税,可折纳实物。

税目简化:合并旧税,保留户税、地税框架,但取消杂税。

影响

- 适应土地私有化趋势,减轻无地贫户负担。

- 增加财政收入,但后期附加税泛滥(如“青苗钱”)。

- 货币计税加剧农民负担(钱重物轻问题)。

4. 晚唐税制崩坏

两税法后,藩镇割据与中央财政危机导致税制混乱:

苛捐杂税:盐税、茶税、间架税(房产税)、除陌钱(交易税)等层出不穷。

预征与摊逃:官府预征数年赋税,或逃亡户税负摊派邻户,民不聊生。

专卖制度强化:盐铁专卖成为财政支柱,但盐价高涨引发社会矛盾(如黄巢起义与私盐贩关联)。

扩展知识

货币问题:两税法以钱计税,但中唐后铜钱短缺,形成“钱荒”,农民被迫低价卖粮换钱,实际税负加重。

区域差异:江南成为赋税重心(如漕运依赖江淮),北方因战乱税收锐减。

制度遗产:两税法的“资产计税”原则为宋元明清税制所继承,但人丁税残余(如丁银)直至雍正“摊丁入亩”才彻底废除。

唐朝赋税制度的演变,本质是土地关系变化下国家财政模式的调整,其经验教训深刻影响了后世王朝的治理逻辑。

文章标签:赋税制度

上一篇:隋朝经济繁荣的原因 | 下一篇:后周世宗柴荣改革

唐朝的榷酒制度

唐朝唐朝

唐朝的榷酒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对酒类实行全面专卖的重要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与实施过程反映了唐代经济管理的特点。以下从背景、措施、演变及影响等

张旭狂草书法家

唐朝张旭

张旭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以狂草著称,被后世誉为“草圣”。他的艺术成就与个人风格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下是关于他的详细解析: 1. 生平与时

唐代传奇小说的兴起

唐朝传奇

唐代传奇小说的兴起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文言短篇小说从志怪笔记的雏形阶段走向成熟。其兴起背景、艺术特征及文学影响可从以下

唐朝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

唐朝唐朝

唐朝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鼎盛时期,凭借发达的航海技术和开放的对外政策,形成了以东南沿海港口为核心的国际贸易网络。以下是唐朝主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唐朝的榷酒制度

唐朝唐朝

唐朝的榷酒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对酒类实行全面专卖的重要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与实施过程反映了唐代经济管理的特点。以下从背景、措施、演变及影响等

唐朝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

唐朝唐朝

唐朝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鼎盛时期,凭借发达的航海技术和开放的对外政策,形成了以东南沿海港口为核心的国际贸易网络。以下是唐朝主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