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五代十国 >> 详情

后晋出帝石重贵抗辽始末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5-30 | 阅读:9530次
历史人物 ► 石敬瑭

后晋出帝石重贵抗辽始末是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政权与契丹辽国激烈对抗的关键事件。石重贵是后晋高祖石敬瑭的侄子,942年石敬瑭去世后继位。与叔父对辽称臣纳贡的妥协政策不同,石重贵选择强硬抗辽,最终导致后晋灭亡。以下是主要经过:

后晋出帝石重贵抗辽始末

1. 继位背景与政策转变

石敬瑭靠契丹扶持建立后晋,割让幽云十六州并称"儿皇帝"。石重贵继位后,在景延广等主战派支持下,拒绝向辽国称臣,仅称"孙"不称臣,且停止岁贡。944年辽太宗耶律德光以此为借口,发动大规模南侵。

2. 初期军事对抗(944-945年)

- 944年第一次战役:辽军分兵攻贝州、雁门,后晋将领皇甫遇在戚城之战中挫败辽军。但因杜重威等将领畏战,后晋未能扩大战果。

- 945年白团卫村之战:晋军在阳城以火攻大破辽军,耶律德光一度乘骆驼逃跑。此时辽国内部厌战情绪高涨,暂时撤退。

3. 战略失误与内部分裂

后晋未趁胜巩固防御,反而因石重贵猜忌将领导致内部瓦解:

- 桑维翰被排挤,主战派景延广失去信任

- 杜重威等将领暗通辽国

946年,耶律德光再次南下,杜重威率主力投降,导致黄河防线崩溃。

4. 后晋灭亡与结局

947年辽军攻入开封,石重贵,后晋灭亡。他被押往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后辗转迁至建州(今辽宁朝阳),史载其"终日啼嘘,坐对夷狄"。辽国在中原烧杀掳掠,引发汉人反抗,最终被迫北撤。

延伸分析

经济因素:后晋国库空虚,944年征"括钱税"导致民心离散

军事弱点:骑兵匮乏,依赖步兵难以对抗辽军机动战术

国际环境:南唐、后蜀等割据政权坐视不救

历史影响:此役为日后北宋与辽国的对抗埋下伏笔,幽云十六州的缺失使中原长期面临北方威胁

石重贵的失败凸显了五代时期军阀政治的缺陷——过度依赖个别将领、缺乏稳固的中央权威和长远战略眼光。其抗辽虽有一定正义性,但准备不足与内部腐败终究难敌强敌。

文章标签:

上一篇:黄巢起义的始末 | 下一篇:宋代民间信仰研究

柏乡战役中的骑兵战术革命

五代十国皇甫嵩

柏乡战役(189年)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期间的一场重要战役,由皇甫嵩率领的官军与张梁、张宝领导的黄巾军在河北柏乡地区展开决战。此役不仅以官军胜利告

十国时期的建筑风格与特色

五代十国越国

十国时期(907年—979年)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分裂阶段的组成部分,各政权因地域、文化及技术传承的差异,形成了多元的建筑风格与特色。这一时期建筑既

荆南政权的兴衰历程

五代十国朱温

荆南政权又称南平国,是五代十国时期割据今湖北江陵一带的地方政权(907-963年)。其兴衰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兴起阶段(907-912年) 创立者高季兴原为

孟昶奢靡失后蜀

五代十国孟昶

孟昶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的最后一位君主,他在位初期颇有作为,但后期因奢靡腐败导致国力衰败,最终被北宋灭亡。 1. 早期政绩与后期堕落 孟昶即位时年仅

后晋石敬瑭与燕云十六州

五代十国石敬瑭

后晋高祖石敬瑭(892年-942年)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开国皇帝,其与燕云十六州的历史关联是中国古代疆域变迁的重要节点。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一、

景延广争议宰相

五代十国石敬瑭

景延广是五代后晋时期颇具争议的权臣,其生平事迹在《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等史籍中有详细记载。以下是关于他的几个关键争议点及历史背景的分析: 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