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五代十国 >> 详情

安重荣反叛被诛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8-12 | 阅读:6185次
历史人物 ► 石敬瑭

安重荣(?-942年),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将领,以勇武著称,后因叛乱被诛。其事主要见于《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等史料。

安重荣反叛被诛

安重荣出生于朔州(今山西朔州),早年效力于后唐,因战功累迁至振武军节度使。后晋高祖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予契丹以换取支持,安重荣对此极为不满,痛斥“此晋之万世耻也”。他虽表面臣服后晋,暗中却积蓄力量,企图自立。

942年,安重荣趁后晋出帝石重贵与契丹关系紧张之机,联合吐谷浑等部族起兵反叛,自称“兴晋大王”,并向后蜀等政权求援。他屯兵镇州(今河北正定),公开挑战后晋朝廷权威。晋出帝急调杜重威、李守贞等将领镇压,双方在宗城(今河北威县)激战。安重荣虽率精锐“铁骑”冲锋,终因寡不敌众战败,被迫退守镇州。

同年十二月,安重荣部将赵彦之倒戈,开城投降。杜重威攻入镇州,安重荣率残部突围时,与其子安宏规一并被押送开封。晋出帝为震慑四方,将安重荣斩首示众,首级传送契丹以缓和关系,其家族亦遭诛连。

安重荣叛乱反映了后晋初期两大矛盾:一是汉地军阀对石敬瑭屈从契丹的不满,二是地方节度使与中央的权力之争。其失败原因包括战略失误(如未获广泛支持)、盟友叛变,以及后晋联合契丹的军事压力。此事件加速了后晋内部分裂,为日后契丹灭晋埋下伏笔。

补充知识:1.安重荣的“铁骑”是沙陀骑兵精锐,继承自李克用军事体系;2.后晋割让幽云十六州后,中原丧失长城防线,直接导致北宋时期的边防困境;3.同期成德节度使董温琪也曾暗中响应安重荣,可见反契丹情绪在河北将领中普遍存在。

文章标签:

上一篇:唐朝交通与通讯发展 | 下一篇:包拯铁面断奇案

安重荣反叛被诛

五代十国石敬瑭

安重荣(?-942年),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将领,以勇武著称,后因叛乱被诛。其事主要见于《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等史料。安重荣出生于朔州(今山西朔州

南汉的宫廷政治斗争

五代十国潘崇

南汉(917—971年)是五代十国时期割据岭南的地方政权,宫廷政治斗争激烈且充满血腥,主要围绕皇位继承、权臣干政、宦官专权等问题展开,具有鲜明的岭南

五代十国民族融合过程

五代十国刘知远

五代十国时期(907—979年)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阶段,中原政权更迭频繁,边疆民族深度参与政治角逐,推动了多民族间的文化、经济与血缘交融。这

罗绍威诛牙兵乱

五代十国朱温

罗绍威诛牙兵事件是唐末五代初期一场影响深远的军事政变,发生于900年(唐昭宗光化三年),时任魏博节度使的罗绍威通过血腥手段清洗了长期把控魏博军镇

安重荣反叛被诛

五代十国石敬瑭

安重荣(?-942年),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将领,以勇武著称,后因叛乱被诛。其事主要见于《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等史料。安重荣出生于朔州(今山西朔州

杜重威降契丹

五代十国石敬瑭

杜重威降契丹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政权的重要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946年至947年之间。这一事件直接导致后晋灭亡,并反映了当时中原政权与契丹(辽国)之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