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五代十国 >> 详情

五代时期的赋税制度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6-07 | 阅读:9253次
历史人物 ► 周世宗

五代时期的赋税制度因政权更迭频繁而呈现复杂多变的特点,各朝代在继承唐制的基础上多有调整,总体上以两税法为框架,但征收方式与附加税目愈加繁重,反映了乱世中财政需求的紧迫性。以下是其主要特征与演变:

五代时期的赋税制度

1. 两税法的延续与变异

五代基本延续唐中后期的两税法,分夏、秋两季征收,但实际执行中税额大幅增加。后梁时已出现"省耗"(附加税,名义上弥补粮食存储损耗),税率高达每斗加征一升;后唐明宗虽一度废除省耗,但地方仍巧立名目加征。后晋、后汉时期,两税正额之外又增"鼠雀耗"(借口粮食被鼠雀损耗的附加税),百姓负担加重。

2. 苛捐杂税的泛滥

割据政权为筹军费,新增多项杂税:

- 农具税:后唐对铁制农具征税,直接影响农业生产。

- 曲钱:后汉对民间酿酒征收的专卖税,后周时期演变为按户强制摊派。

- 牛皮税:因军事需用,强制征收牛皮,后周显德二年(955年)规定每十顷田缴牛皮一张。

- 盐税专卖:承袭唐末制度,实行严厉的榷盐法,后晋甚至对乡村按户配售盐斤,违者严惩。

3. 徭役与兵役的货币化

为减轻民众长途服役之苦,部分政权推行"免役钱",如后唐允许农户纳钱代役,但实际执行中仍频繁强征力役。后周世宗改革,将部分徭役折算为"绢布"缴纳,体现了赋役货币化趋势。

4. 户籍与土地清查

战乱导致户籍混乱,逃户问题严重。后唐长兴二年(931年)重订《均田图》,试图厘定土地占有;后周显德五年(958年)推行"均定田租",派使者分赴诸州核查土地实际面积,按实有田亩征税,打击豪强隐田。

5. 币制混乱对税收的影响

五代钱帛并行,劣钱泛滥。后唐规定征税"三分纳现钱,七分折绢帛",但地方常强迫百姓以高价折纳现钱;后汉乾祐年间(948-950年)甚至征收"秆草税",将农副产品也纳入折变范围,加剧农民负担。

6. 区域性差异

南方十国赋税相对稳定,如吴越、南唐推行"圩田制",按田亩等级征税;前蜀王建实行"榷茶法",对茶叶专卖征税。北方因战乱频仍,税收多临时摊派,如后晋为应付契丹勒索,曾一次性加征"括率钱"。

这一时期的赋税制度深刻影响了北宋初年的改革,如"方田均税法"即源于后周的土地清查经验,而杂税合并、折变规范化等举措也为后世提供了借鉴。五代税收的苛重本质上是军阀割据下中央财政崩溃的产物,其教训促使宋代统治者更注重赋税制度的系统化建设。

文章标签:赋税制

上一篇:唐朝的陶瓷工艺发展 | 下一篇:宋金戏曲起源考

刘仁赡守寿州

五代十国柴荣

刘仁赡守寿州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政权抵抗后周进攻的一次著名战役。寿州(今安徽寿县)作为淮河防线的重要战略据点,其得失直接关系到南唐的存亡。刘仁

李存勖与后唐兴衰

五代十国李存勖

李存勖与后唐兴衰 李存勖(885-926年),沙陀族人,五代时期后唐的开国皇帝(923-926年在位),其一生与后唐的崛起与骤衰紧密相连。作为李克用长子,他继

五代藩镇势力的演变

五代十国藩镇

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势力的演变是唐末以来地方割据局面发展的延续和深化,其特点可概括为以下阶段和特征: 一、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907–923年)1. 朱温代唐

陈桥兵变前的权力博弈

五代十国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960年)是赵匡胤建立北宋的关键事件,其背景是五代十国末期复杂的权力博弈与军事政治生态。以下是兵变前的权力角逐与历史背景的详细分析: 一

北汉与辽国的依附关系

五代十国周世宗

北汉(951—979年)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由刘崇建立的割据政权,疆域大致位于今山西中部,是十国中唯一位于北方的政权。由于其地狭兵弱,为对抗后周及北宋

皇甫晖战濠州

五代十国周世宗

皇甫晖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著名将领,活跃于十世纪中期。他最为人所知的事迹之一是在濠州(今安徽凤阳)的作战表现。南唐保大年间(943—957),皇甫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