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晋朝 >> 详情

姚兴崇佛迎鸠摩

朝代:晋朝 | 时间:2025-07-24 | 阅读:643次
历史人物 ► 姚兴

姚兴崇佛迎鸠摩”指的是十六国时期后秦君主姚兴(366-416年)推崇佛教并迎请龟兹高僧鸠摩罗什(Kumārajīva,344-413年)至长安弘法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佛教发展影响深远,以下是具体史实与扩展分析:

姚兴崇佛迎鸠摩

一、姚兴的崇佛背景

1. 政策需求:后秦建都长安(今西安),为巩固统治,姚兴采取文化包容政策。佛教自汉代传入后已扎根中原,姚兴借弘扬佛教整合社会思想,尤其重视佛教的劝善功能以稳定民心。

2. 个人信仰:姚兴深受其父姚苌影响,早年接触佛教,即位后大兴寺庙、资助译经,曾亲自主持佛经讲论,并参与《大品般若经》的校订。

二、迎请鸠摩罗什的经过

1. 军事行动促成:401年,后秦攻灭后凉(今甘肃武威),姚兴得知被后凉扣押多年的鸠摩罗什才学非凡,立即以国师礼迎至长安。此前鸠摩罗什因前秦苻坚派吕光西征龟兹(385年)被带到凉州,滞留17年。

2. 国家级译场设立:姚兴在长安逍遥园(后改称草堂寺)设立译经院,配备僧众三千余人协助鸠摩罗什译经,开创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国家主导的大型译经机构。

三、鸠摩罗什的贡献

1. 译经革新:一改旧译“格义佛教”的生硬直译,采用意译法,语言典雅流畅。重要译本包括《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摩诘经》《中论》《百论》等,奠定大乘佛教在中国的理论基础。

2. 宗派启蒙:其译本直接影响三论宗、天台宗、净土宗的形成,如《阿弥陀经》为净土信仰核心经典,《中论》推动三论哲学发展。

3. 僧团培养:门下弟子如僧肇、道生、僧叡等成为南北朝佛教思想,僧肇《肇论》融合玄学与般若学,道生提出“顿悟成佛”说。

四、历史影响

1. 文化融合:鸠摩罗什译经大量采用道家术语(如“无为”“自然”),促进佛教中国化。长安成为当时东亚佛教中心,吸引日本、朝鲜僧人来华求法。

2. 政治遗产:姚兴通过佛教强化政权合法性,后秦虽短命而亡(417年灭于东晋),但佛教政策被北魏等后续王朝效仿。

3. 文本传承:现存汉文大藏经中,鸠摩罗什译本占比约10%,其中《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等表述成为汉语思想经典。

五、补充史实

鸠摩罗什临终前曾言:“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据传其舌舍利现存甘肃武威鸠摩罗什寺。

姚兴曾强迫鸠摩罗什娶妻破戒,以验证其“莲花出淤泥不染”的自述,此事反映当时僧俗权力的复杂关系。

同期北方另有庐山慧远南方佛教体系,与鸠摩罗什有书信往来,形成南北佛教思想对话。

文章标签:

上一篇:甘宁锦帆贼王 | 下一篇:刘义庆编《世说新语》

左思洛阳纸贵

晋朝左思

左思《三都赋》引发“洛阳纸贵”现象是中国文学史和传播学上的著名案例,其背景、成因及影响可从多角度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1. 西晋都城洛阳的

刘琨守晋阳始末

晋朝刘琨

刘琨守晋阳(今太原)是西晋末年抗击匈奴汉国的重要军事行动,也是他一生中的辉煌篇章。其始末如下:一、背景与赴任 永嘉元年(307年),西晋王朝在“八

《晋代简牍文书研究》

晋朝王羲之

《晋代简牍文书研究》是一部以晋代(265—420年)简牍文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著作。晋代是中国历史上承汉魏、下启南北朝的重要时期,其简牍文书作为实

《晋朝的官制与官僚体系》

晋朝王导

晋朝的官制与官僚体系继承自曹魏,并在两晋时期(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经历了调整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制并行的格局,同时受

姚兴崇佛迎鸠摩

晋朝姚兴

“姚兴崇佛迎鸠摩”指的是十六国时期后秦君主姚兴(366-416年)推崇佛教并迎请龟兹高僧鸠摩罗什(Kumārajīva,344-413年)至长安弘法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对中

姚兴崇佛弘法

晋朝姚兴

姚兴崇佛弘法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君主姚兴在佛教传播与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作为后秦第二位皇帝(394—416年在位),他在政治、文化领域积极推动佛教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