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三国 >> 详情

蜀汉诸葛亮生平介绍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6-11 | 阅读:5811次
历史人物 ► 蜀汉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是中国历史上备受推崇的智慧象征。

蜀汉诸葛亮生平介绍

早期生平

诸葛亮幼年丧父,随叔父诸葛玄迁至荆州南阳郡。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躬耕陇亩,潜心研习经史兵法,结交名士如庞德公、司马徽等,形成了一套治国用兵的理论体系,人称“卧龙”。

出山辅佐刘备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对》,分析天下形势,提出“联吴抗曹、三分天下”的战略方针。此后,诸葛亮正式出仕,成为刘备的首席谋士。在赤壁之战(208年)中,他促成孙刘联盟,击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蜀汉建立与治国理政

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诸葛亮官拜丞相录尚书事。刘备去世后(223年),刘禅继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开府治事,总揽朝政。他推行了一系列治国措施:

1. 法治严明:制定《蜀科》,强调赏罚分明,主张“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使蜀汉政治清明。

2. 经济改革:在成都平原兴修水利(如都江堰维护),推广屯田,发展蜀锦贸易,增强国力。

3. 民族政策:平定南中叛乱(225年),采取“攻心为上”策略,任用孟获等本土首领,促进西南边疆稳定。

北伐曹魏

为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诸葛亮自227年起五次北伐(一说六次,包括防禦战),主要战役包括:

第一次北伐(228年):出祁山,收降姜维,但因马谡失街亭而撤军,上演“空城计”脱险。

第四次北伐(231年):发明“木牛流马”运输粮草,于卤城大败司马懿,后因粮尽退兵。

第五次北伐(234年):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同年八月病逝军中,享年54岁,谥号“忠武侯”。

科技与文化贡献

1. 军事发明:改良连(诸葛),制造木牛流马(运输工具),八阵图(阵法)等。

2. 文学成就:著有《出师表》《诫子书》等名篇,其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成为千古名句。

3. 天文历法:修订《四分历》,推演星象(传说借东风与观星相关)。

历史评价与影响

诸葛亮被后世尊为“智慧化身”,唐朝列入武庙十哲,明朝小说《三国演义》进一步神化其形象。史家陈寿评其“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司马懿赞其为“天下奇才”。他的忠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和治国才能深刻影响了东亚文化。

文章标签:诸葛亮

上一篇:汉代地方豪强势力的崛起 | 下一篇:贾充魏晋之辩才

孙权的江东统治策略

三国孙权

孙权的江东统治策略主要体现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通过灵活的外交手段、内部制度建设以及人才任用等方式巩固统治,最终奠定三国鼎立中

三国时期的礼仪文化

三国三国

三国时期的礼仪文化继承了两汉以来的传统,同时因战乱频繁和社会动荡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以下是基于史实的主要内容和扩展分析: 一、等级森严的宫廷

孙权统治江东的策略

三国孙权

孙权统治江东的策略主要基于政治联合、军事防御、人才任用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措施,逐步巩固了孙氏政权在江南的统治基础,并在三国鼎立中确立了东吴的

马谡失街亭的深层原因

三国马谡

马谡失街亭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北伐中的一次关键性失败,其深层原因涉及战略决策、个人能力、军事部署及政治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结合《三国志》等史料,

蜀汉政权兴衰简史

三国蜀汉

蜀汉政权(221年—263年)是三国时期刘备建立的割据政权,以“汉室正统”自居,史称“季汉”。其兴衰历程可分以下几个阶段: 一、建立与兴盛(221—223年)

常山赵子龙传

三国蜀汉

《常山赵子龙传》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东汉末年名将,蜀汉开国功臣之一。以下是基于《三国志》等史料的整理: 一、早期经历与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