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赵子龙传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24 | 阅读:6617次历史人物 ► 蜀汉
《常山赵子龙传》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东汉末年名将,蜀汉开国功臣之一。以下是基于《三国志》等史料的整理:
一、早期经历与投奔刘备
赵云早年属公孙瓒麾下,因公孙瓒与刘备交好,得以结识刘备。公孙瓒败亡后,赵云辗转投奔刘备(约200年),成为其核心部将。史载其“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且为人忠勇沉稳,深受信任。
二、长坂坡救主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荆州,刘备败走长坂坡。赵云怀抱幼主刘禅,保护甘夫人,单骑突围。《三国志》虽未详述“七进七出”的演义情节,但明确记载赵云“身抱弱子,保护甘夫人,皆得免难”,以此功升牙门将军。
三、汉中之战与“子龙一身是胆”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赵云在汉水之战中以空营计大破曹军。他用疑兵之策,偃旗息鼓,曹军疑有埋伏而溃退,刘备赞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此战奠定其“虎威将军”威名。
四、政治主张与品格
赵云不仅善战,更具政治远见。刘备取成都后欲分田赏将,赵云谏言“须天下定后各返桑梓”,强调安抚民心;伐吴前夕又力劝刘备先伐曹魏,体现其大局观。其清廉自律,家无余财,临终前仍嘱以“北伐”为念。
五、后世评价与地位
陈寿在《三国志》中将赵云与关张马黄合传,评价“忠顺谨敕”。唐宋后其形象逐渐神化,元代《三国志平话》和明代《三国演义》强化其“常胜将军”形象。清代乾隆帝更追谥赵云为“顺平侯”,表彰其“柔贤慈惠”。
扩展知识
1. 官职变迁:赵云终其一生未获高位(翊军将军),但实为刘备贴身护卫,类似“中护军”职能。
2. 家族后裔:其子赵广随姜维戍边战死,赵统袭爵但事迹不显。
3. 墓葬与纪念:四川大邑有赵云墓,河北正定存赵云庙,均为明清重建。
赵云是三国时期少有的“德才兼备”型将领,其勇武、忠诚与政治智慧构成其历史形象的核心,古今广为传颂。
文章标签:赵子龙
上一篇: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与应用 | 下一篇:郭璞游仙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