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唐朝 >> 详情

唐朝的服饰与妆容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6-10 | 阅读:8878次
历史人物 ► 唐朝

唐朝服饰与妆容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最为绚丽多彩的篇章之一,充分展现了盛唐时期的开放包容与文化自信。以下从服饰制度、男女装差异、妆容特点及社会影响等方面展开详述:

唐朝的服饰与妆容

一、服饰制度与阶层标识

1. 官方服饰体系

唐朝继承周礼制定了严格的冠服制度,三品以上官员穿紫色圆领袍,佩金玉带;五品以上绯色;六品七品绿色;八品九品青色。妇女受封者可按夫婿品级穿戴相应翟衣,皇后礼服有"袆衣""鞠衣"等12种,绣有十二纹章。

2. 材质工艺革新

织锦技术达到高峰,吸收波斯"联珠纹"和粟特"对兽纹",出现纬锦提花工艺。新疆出土的"红地团窠对鸟纹锦"印证了《唐六典》记载的八种丝绸染织技法。贵族使用泥金银绘、夹缬等复杂工艺,平民多穿麻布。

二、男女装束的特点

1. 男饰演变

初唐延续南北朝风格,流行交领宽袖

盛唐后受胡风影响,圆领缺骻袍成为主流,腰间系蹀躞带(可悬挂算袋、刀子等七物)

士庶差别显著,庶民多穿缺胯衫,劳动时将前襟掖入腰带

2. 女装时尚变迁

初唐沿袭隋代窄袖襦裙,裙腰高至腋下

武周时期出现"帷帽"取代幂蓠

开元天宝年间盛行袒领衫(领口开至)、半臂(短袖外套)、破裙(6-12幅拼接)

中晚唐流行大袖襦裙,披帛延展至3-4米

三、妆容艺术的巅峰

1. 面部妆饰体系

底妆:铅粉打底,涂抹"迎蝶粉"(含密陀僧)

眉式:十年间流行过十余种,如玄宗设计的"十眉图"中的鸳鸯眉、拂云眉

花钿:额间贴金箔、翠羽或绘红点,传说源自寿阳公主梅花落额

面靥:酒窝处点胭脂或贴金箔,晚唐发展为"钱点"

斜红:太阳穴画月牙形伤痕妆

2. 发型演变

贞观年间流行双螺髻,高宗时盛行堕马髻,武则天推广高髻(需加假发),中唐出现"闹扫妆髻"(蓬松如扫帚)。簪花仕女图中可见步摇、金钿、梳篦等复杂头饰。

四、文化交流的影响

粟特商人带来波斯锦、番客帽,回鹘装束催生"回鹘髻",吐蕃"赭面"风俗影响了晚唐妆容。日本正仓院保存的唐代服饰实物显示,长安流行的"夹缬"技术经遣唐使传入东瀛。

五、社会风尚的反映

《开元天宝遗事》载杨贵妃姐妹"每岁赏脂粉之资不计其数",贵族女性妆容开支巨大。《中华古今注》提到宪宗时"宫人梳扫墙妆",说明时尚更新极快。这种奢靡之风在白居易《时世妆》中有所批判。

唐朝服饰妆容的演变过程,实质是从"华夏正朔"到"胡汉交融"的审美变迁,安史之乱后逐渐回归保守。但其艺术成就对宋明服饰及东亚各国产生深远影响,敦煌壁画与墓葬陶俑为研究提供了丰富实物资料。

文章标签:服饰

上一篇:隋朝文化传承者:钟绍京及其书法艺术 | 下一篇:赵光义终结十国

唐代长安胡风盛行

唐朝长安

唐代长安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化都市,胡风盛行是其多元文化交融的典型体现。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分析这一现象:1. 胡商与贸易活动粟特商人的主导地

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唐朝白居易

白居易的新乐府诗是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唐时期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社会批判意识。以下从创作背景、核心特点、代表作品、艺术手法及历

唐朝与新罗文化交流

唐朝唐朝

唐朝与新罗的文化交流是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上的重要篇章,两国在政治、经济、宗教、艺术、科技等领域的互动深刻影响了东亚文化圈的发展。以下是基于史

武则天改元称帝录

唐朝武则天

武则天改元称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女皇帝登基的标志性事件,其过程充满政治谋略与制度创新。以下从历史背景、称帝步骤、改元特点及政治影响等方

唐朝与新罗文化交流

唐朝唐朝

唐朝与新罗的文化交流是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上的重要篇章,两国在政治、经济、宗教、艺术、科技等领域的互动深刻影响了东亚文化圈的发展。以下是基于史

唐朝的女性地位变迁

唐朝唐朝

唐朝是中国古代女性地位相对较高的时期,但其变迁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唐代女性地位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