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西周 >> 详情

周代国营手工业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6-29 | 阅读:9050次
历史人物 ► 吕氏春秋

周代的国营手工业是中国早期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体现,反映了西周至春秋时期“工商食官”制度的特点。以下从组织结构、主要门类、管理制度等方面展开分析:

周代国营手工业

一、组织体系与管理制度

1. 官府主导的"工商食官"制

手工业者隶属于官府,《国语·晋语》载"庶人食力,工商食官",工匠世代为官府服役,形成专业世袭群体。西周金文中常见"百工"称谓,指直属王室的手工业管理机构。

2. 分层管理体系

- 中央政府设"司空"(金文作"司工")总管工程制作,《周礼·考工记》载其"掌营城郭、建都邑、立社稷宗庙"

- 具体生产由"工师"监督,《礼记·月令》记载季春之月"命工师效功",负责考核工匠技艺

- 基层设"陶正""车正"等职官管理不同工种

二、主要手工业门类

1. 青铜铸造

周王室垄断铜矿资源,陕西周原遗址发现大型铸铜作坊,出土的毛公鼎(现存台北故宫)重达34.5公斤,显示范铸技术达到高峰。西周中期形成列鼎制度,青铜器铭文成为重要史料。

2. 车舆制造

《周礼·考工记》详载"车人"制作规范,洛阳北窑西周车马坑出土的马车,其轮径约1.4米,辐条26根,体现标准化生产。战车制造属战略工业,关乎"千乘之国"的军事实力。

3. 纺织业

官府设"典丝""典枲"管理生产,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丝织物残片经密度达60×50根/cm²。齐国"冠带衣履天下",形成官营纺织中心。

4. 陶瓷制作

原始瓷器在南方发展显著,江苏淹城遗址出土的原始瓷豆施青黄釉,烧成温度达1200℃。周王室设"陶正"监管制陶,陕西沣西发现集中制陶区。

三、生产技术特点

1. 标准化与分工

《考工记》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形成30余种专业工种。青铜器组件采用型范分工铸造,提高生产效率。

2. 质量控制制度

实行"物勒工名",《吕氏春秋》载"工有不当,必行其罪",陕西出土的西周铜器常见"■(虢)仲作"等监造铭文。

3. 技术传承机制

采取"族有世业"的传承方式,殷遗民中的手工业家族(如索氏、长勺氏)被周人整族控制,延续专业技术。

四、历史演变与影响

西周晚期私营手工业开始出现,春秋时期"百工叛"(《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反映制度瓦解。但官营模式为后世少府、将作监等机构奠定基础,其技术规范通过《考工记》影响中国手工业发展两千年。考古发现的周代作坊遗址(如洛阳北窑铸铜遗址面积达10余万平方米),印证了当时规模化生产的能力。

文章标签:手工业

上一篇:商容谏纣遭贬黜 | 下一篇:重耳流亡终成晋侯

周宣王中兴短暂复兴

西周周宣王

周宣王(公元前828年—前782年在位)是西周第十一代君主,在位期间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宣王中兴”。这一阶段被视为西周衰落前的最后一次短暂复兴

周代国营手工业

西周吕氏春秋

周代的国营手工业是中国早期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体现,反映了西周至春秋时期“工商食官”制度的特点。以下从组织结构、主要门类、管理制度等方面展开分

师望鼎记太师祭祀

西周姜尚

"师望鼎"是西周早期的重要青铜器,因铭文中出现"师望"而得名,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鼎与太师祭祀相关,反映了西周宗法制度与礼乐文明的核心内涵。

周康王延续成康之治

西周成康之治

周康王姬钊是西周第三位君主,继承了其父周成王开创的"成康之治"。他在位期间(约前1020-前996年)延续并发展了西周鼎盛时期的治国方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

周代国营手工业

西周吕氏春秋

周代的国营手工业是中国早期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体现,反映了西周至春秋时期“工商食官”制度的特点。以下从组织结构、主要门类、管理制度等方面展开分

秦代青铜器工艺

秦朝吕氏春秋

秦代青铜器工艺承袭了先秦时期的传统技艺,同时融入统一后的技术整合与制度化管理,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以下是其工艺特点及相关扩展: 1. 标准化生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