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唐朝 >> 详情

唐朝的节日与民间习俗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5-22 | 阅读:8860次
历史人物 ► 唐朝

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社会开放的时期,节日与民间习俗丰富多彩,既有对前代的继承,也有创新与发展。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唐朝的节日与民间习俗:

唐朝的节日与民间习俗

1. 元日(春节)

- 时间:正月初一,为一年之首,朝廷举行大朝会,皇帝接受群臣朝贺,民间则燃放爆竹、贴桃符(春联前身)驱邪。

- 习俗:家庭团聚,饮椒柏酒(以花椒、柏叶浸泡的酒)、食“五辛盘”(葱、蒜、韭菜等辛辣蔬菜,寓意迎新)。

- 扩展:唐朝诗人卢照邻《元日述怀》记载了节日盛况,敦煌文书亦发现民间“驱傩”仪式记录。

2. 上元节(元宵节)

- 时间:正月十五,唐朝首次将元宵灯会定为官方节日,取消宵禁三天(“金吾不禁”)。

- 习俗长安、洛阳等城市张灯结彩,百姓观灯、猜灯谜,宫廷制作巨型灯轮,歌舞百戏通宵达旦。

- 扩展唐玄宗曾命工匠制作高150尺的灯楼,杨贵妃姐妹的灯树“光照数里”。

3. 寒食节与清明节

- 寒食:冬至后105天,禁火冷食,纪念介子推,百姓踏青、荡秋千。

- 清明:寒食次日,扫墓祭祖,唐朝官方首次将清明定为法定假日(《唐会要》载休假四至七日)。

- 扩展王维《寒食城东即事》描绘了“蹴鞠屡过飞鸟上”的民间体育活动。

4. 端午节

- 时间:五月初五,又称“浴兰节”,宫廷赐群臣“五色丝线”避瘟。

- 习俗:食粽子(唐人称“角黍”)、赛龙舟,悬挂艾草、菖蒲,儿童佩香囊。

- 扩展:敦煌文献《节候赏物》记载,地方官员需向朝廷进贡端午礼品。

5. 七夕节

- 时间:七月初七,又称“乞巧节”,以女性为主体。

- 习俗:女子穿针乞巧、拜织女星,宫廷设“乞巧楼”,民间陈列瓜果祭拜。

- 扩展: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长生殿七夕盟誓”被白居易写入《长恨歌》。

6. 中秋节

- 时间:八月十五,唐朝中期开始流行,尚未成为全国性节日。

- 习俗:文人赏月赋诗,民间有简单的团聚宴饮,部分地方出现月饼雏形(“胡饼”)。

- 扩展:唐诗中张九龄《望月怀远》、李白《月下独酌》均与中秋相关。

7. 重阳节

- 时间:九月初九,官方重要节日。

- 习俗: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皇帝赐宴群臣,民间制作重阳糕(“麻葛糕”)。

- 扩展: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即写此节,敦煌出土《重阳节诗》证明边塞亦盛行。

8. 腊日与除夕

- 腊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祭祀祖先、驱疫(“大傩”仪式),寺院举办浴佛活动。

- 除夕:贴门神(秦叔宝、尉迟恭形象定型于唐),守岁宴饮,宫廷彻夜燃烛。

9. 其他特色习俗

- 佛诞节:四月初八,寺院举行“浴佛会”,百姓参与庙会。

- 斗鸡走马:贵族流行斗鸡、打马球,如唐玄宗曾组建宫廷马球队。

- 胡风影响:西域传来的泼寒胡戏(类似泼水节)、胡旋舞等融入节日庆典。

10. 社会功能

- 节日强化了国家认同(如元日朝会),促进了商业(夜市兴起)与文化传播(诗画题材)。

- 民间习俗的娱乐性增强,如《酉阳杂俎》记载的“观灯争胜”现象,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开放与活力。

唐朝节日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部分习俗延续至今,其多元融合的特点也体现了“盛唐气象”的文化包容性。

文章标签:

上一篇:隋朝对外文化交流 | 下一篇:宋瓷五大名窑

杨贵妃与唐朝宫廷爱情故事

唐朝唐朝

杨贵妃(719—756),名玉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其与唐玄宗李隆基的爱情故事在正史、野史和文学作品中均被广泛记载,成为盛唐时期的标志

唐朝青瓷与白瓷技术发展

唐朝唐朝

唐朝青瓷与白瓷技术发展1. 青瓷技术主要产地:越窑(浙江)、邢窑(河北)釉色特点:以秘色瓷为代表,釉色青翠莹润,有"千峰翠色"之称烧制工艺:采用龙窑

唐朝的节日与民间习俗

唐朝唐朝

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社会开放的时期,节日与民间习俗丰富多彩,既有对前代的继承,也有创新与发展。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唐朝的节日与民

颜真卿忠烈书楷范

唐朝颜真卿

颜真卿(709-784年)是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政治家,其书法成就与忠烈气节共同构筑了后世推崇的"书楷范"。以下从书法艺术、政治生涯、历史评价三方面展开阐

杨贵妃与唐朝宫廷爱情故事

唐朝唐朝

杨贵妃(719—756),名玉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其与唐玄宗李隆基的爱情故事在正史、野史和文学作品中均被广泛记载,成为盛唐时期的标志

唐朝青瓷与白瓷技术发展

唐朝唐朝

唐朝青瓷与白瓷技术发展1. 青瓷技术主要产地:越窑(浙江)、邢窑(河北)釉色特点:以秘色瓷为代表,釉色青翠莹润,有"千峰翠色"之称烧制工艺:采用龙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