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元朝 >> 详情

杨梓编纂农书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6-16 | 阅读:821次
历史人物 ► 王祯

杨梓编纂农书一事需结合元代农业科技发展背景来分析。以下为基于史实的考据与延伸:

杨梓编纂农书

1. 杨梓其人考证

元代文献中并未明确记载名为"杨梓"的农学家,但根据《录鬼簿》等史料,元代确有同名杂剧家杨梓(海盐人),曾任嘉议大夫、杭州路总管,其家族为海盐澉浦巨贾。若涉及农书编纂,可能存在两种推测:一是后人混淆同名人物,二是其家族组织过农业技术整理工作,因元代海运豪商常兼营田产。

2. 元代农学发展特征

元代官方主导编纂了《农桑辑要》(1273年),此为现存最早官修农书,由司农司主持,融合了《齐民要术》以降六百年的农业技术革新,尤其突出棉花栽培、畜力耕作等新技术。王祯《农书》(1313年)则首创"农器图谱",详绘307种农机具,反映了宋元之际冶金技术进步对农具改良的影响。

3. 编纂背景的特殊性

元代农书编纂体现出多元文化交融:

收录中亚"舍尔别"(果酱)制法等西域技术

-《农桑衣食撮要》按月令编排,采纳了突厥历法特点

王祯首创水墨印刷术刊行农书,推动技术传播

4. 技术传承脉络

与南宋陈旉《农书》相比,元代农书更强调:

① 大规模屯田管理经验

② 植物抗逆性栽培(如《农桑辑要》记载盐碱地桑树种植法)

③ 水利机械创新(水转大纺车效率达传统纺车30倍)

5. 存疑与争议

日本学者渡部武提出"杨梓农书"可能是明代《树艺篇》等书的误传,因明代确有托名元人的农书汇编。内蒙古黑城出土的西夏-元时期农事文书显示,当时西北地区存在特殊的"砂田栽培法",这类区域农业技术可能未被主流农书收录。

元代农书编纂本质上反映了游牧-农耕文明融合的技术体系重构,比如《农桑辑要》中记载的"沸汤渫羊毛法"就源自蒙古传统工艺。这种技术整合为明清农业奠定了范式,但相关人物事迹的准确考证仍需更多出土文献支持。

文章标签:农书

上一篇:宋祁红杏尚书词 | 下一篇:袁崇焕与宁远大捷

元朝皇帝制度及权力运作

元朝元朝

元朝皇帝制度及权力运作是蒙古帝国传统与中原王朝体制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二元特征。以下从多角度展开分析:一、皇权来源与合法性建构1. 汗国传统与

阿老瓦丁造回回炮

元朝阿老瓦丁

阿老瓦丁(亦译作“阿拉丁”)是元代著名的回回炮(即投石机)设计制造专家,原籍波斯(今伊朗),与另一位回回工匠亦思马因共同被元世祖忽必烈征召至

铁木真后人忽必烈的崛起之路

元朝铁木真

铁木真后人忽必烈的崛起之路是一个充满战略智慧和历史机遇的过程。以下是其崛起的关键节点与背景分析:1. 出身与早期经历 忽必烈(1215—1294)是成吉思

元朝少数民族政权崛起研究

元朝元朝

元朝少数民族政权崛起研究元朝的崛起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成功的典型案例,其建立过程涉及蒙古高原的政治整合、军事扩张、制度创新及文化融合等多

元代气候变化与环境影响

元朝王祯

元代(1271—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气候显著变化的时期,其环境变迁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农牧业发展及民族迁徙密切相关。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树轮、冰芯等

元代纺织业与手工业技术

元朝王祯

元代纺织业与手工业技术的发展在继承宋金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形成了以官府作坊为主导、民间生产为补充的格局,技术上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以下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