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老瓦丁造回回炮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8-01 | 阅读:9199次历史人物 ► 阿老瓦丁
阿老瓦丁(亦译作“阿拉丁”)是元代著名的回回炮(即投石机)设计制造专家,原籍波斯(今伊朗),与另一位回回工匠亦思马因共同被元世祖忽必烈征召至中国,参与改进与制造大型攻城器械。回回炮在元代被称为“西域炮”或“回回炮”,其技术源自阿拉伯—波斯传统,较中国传统投石机(如“砲”)射程更远、威力更大,在元军攻克南宋襄阳之战(1267—1273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阿老瓦丁与回回炮的技术特点
1. 力学改进:回回炮采用配重式抛射原理(counterweight trebuchet),通过重力下坠的砝码驱动抛臂,取代传统人力牵引,投射力道更稳定,射程可达300米以上。《元史》记载其“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
2. 材料工艺:炮架以硬木和金属构件结合,关键部位用牛皮、铁环加固,增强耐用性。亦思马因还改进了弹道设计,使石弹轨迹更精准。
3. 战术作用:在襄阳围城战中,回回炮摧毁城墙和防御工事,瓦解守军士气,成为元军突破南宋长江防线的决定性武器。
历史背景与技术传播
阿老瓦丁等人来华反映了蒙元帝国对跨欧亚技术交流的重视。蒙古西征时吸收阿拉伯世界的攻城技术,并随军携带工匠,形成“技术移民”网络。
回回炮的技术可能源自12世纪阿拉伯工程师al-Isfizari的著作,经伊利汗国传入元朝。元代官修《武备志》详细记载其结构,但明代后因火器普及逐渐淘汰。
争议与考证
部分学者认为“回回炮”是泛称,实际可能有多种型号。阿老瓦丁的具体设计细节现存记载较少,但元廷对其家族世袭“回回炮手总管”职位的任命,佐证了其技术贡献。
阿老瓦丁的贡献体现了中世纪欧亚军事技术融合的缩影,也为研究蒙元时期的科技传播提供了典型案例。
文章标签:
上一篇:宋朝医药学的发展与典籍整理 | 下一篇:梁启超维新变法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