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春秋战国 >> 详情

宋璟非攻守小国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7-31 | 阅读:5727次
历史人物 ► 保甲法

宋璟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位列"开元盛世"名相之一,与姚崇并称"姚宋"。关于"非攻守小国"这一表述,史籍中并未直接记载宋璟有此明确主张,但可以从其政治思想和治国方略中梳理出相关脉络:

宋璟非攻守小国

1. "守文以持天下"的治国理念

宋璟执政时期(716-720年)秉持"不赏边功"的原则,反对唐玄宗早期的开边政策。《资治通鉴》记载,他多次劝阻玄宗对吐蕃、契丹等周边部落的军事行动,主张"但遣使问嗣,不必劳师远涉",体现了以德服人、慎动干戈的儒家治国思想。其核心是通过完善制度、整顿吏治来巩固中央权威,而非依赖军事扩张。

2. 对突厥问题的处理

面对突厥可汗默啜的侵扰,宋璟建议采取"严备边、缓应战"策略。716年默啜后,他力主接纳突厥降户内附,但要求将其分散安置于中原各州,既化解边患又避免形成新的割据势力,这种"分化安抚而非军事征服"的手段显示出其处理小国关系的智慧。

3. 经济与法制建设优先

宋璟推动"括户"政策打击豪强隐户,改革漕运制度,严格选拔刺史等地方官。这些内政措施强化了唐朝的综合国力,使周边政权主动归附。如新罗、渤海等国频繁遣使朝贡,正是其"修文德以来之"策略的成效,符合《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

4. 与姚崇政略的对比

相比姚崇时期(713-716年)对吐蕃的积极防御,宋璟更侧重内政整顿。开元八年(720年)他因反对玄宗复置按察使被罢相,此后唐朝边疆政策逐渐转向主动进攻,这一转变印证了宋璟"非攻"主张的特殊性。

需注意的是,唐代"小国"概念与今日不同,主要指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或藩属国。宋璟并非绝对反对用兵,而是强调军事行动必须服从于国家整体战略。其政策客观上为开元盛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后期因玄宗战略转向未能持续。这一思想对后世"羁縻政策"和王安石"保甲法"等内政优先的治国方略均有影响。

文章标签:

上一篇:吕尚谋伐纣大计 | 下一篇:推行郡县制改革

魏文侯变法图强

春秋战国魏国

魏文侯(公元前445—前396年在位)是战国初期魏国的开创性君主,其变法图强的举措为魏国崛起为战国首霸奠定了基础。他的改革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

吴起变法遇刺

春秋战国吴起

吴起变法遇刺是战国初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变法改革的激烈斗争。吴起是卫国人,早年学儒术,后转习兵法,曾在鲁、魏等国任职,以军事才能著称

韩非子倡法治

春秋战国韩非子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法治主张以“法、术、势”为核心,强调以严密的法律制度为基础,结合君主权术与威势,构建集权统治体系。以下

吴国阖闾破楚

春秋战国阖闾

吴国阖闾破楚是春秋末期吴楚争霸的关键战役(约公元前506年),其军事胜利深刻改变了长江流域的政治格局。该事件的核心进程与历史背景如下:一、战前政

宋璟非攻守小国

春秋战国保甲法

宋璟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位列"开元盛世"名相之一,与姚崇并称"姚宋"。关于"非攻守小国"这一表述,史籍中并未直接记载宋璟有此明确主张,但可以从其政治

五代的制度变迁与国家政治演变

五代十国保甲法

五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动荡、制度变迁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由于战乱频繁、政权更迭迅速,政治制度和国家政权经历了巨大的演变。以下将详细阐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