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明朝 >> 详情

卢象昇血战殉明

朝代:明朝 | 时间:2025-06-27 | 阅读:5206次
历史人物 ► 南明

卢象昇(1600-1639),字建斗,号九台,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明末著名抗清将领、军事家。其殉国事迹是明末抗争史上的悲壮一页,体现了传统士大夫"武死战"的忠义精神。

卢象昇血战殉明

一、早年经历与军事才能

卢象昇自幼习武,《明史》称其"白皙臞如书生,而骨力劲挺,善射",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崇祯初年因镇压农民军有功,擢右副都御史,总理江北、河南、山东、湖广等地军务。他组建的"天雄军"以纪律严明著称,采用"结硬寨,打呆仗"战术,屡败高迎祥、张献忠部。

二、抗清战争的转折点

1638年(崇祯十一年),清军多尔衮、岳托分兵入塞,史称"戊寅之变"。卢象昇临危受命总督天下援兵,但受兵部尚书杨嗣昌掣肘,实际仅率宣大、山西残卒五千。杨嗣昌主和议,断绝粮饷供给,迫使卢象昇在河北钜鹿(今河北邢台)孤军迎战。

血战贾庄:1639年1月,清军数万包围贾庄。卢象昇身先士卒,"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刀",终因寡不敌众殉国,时年39岁。战后尸骸被当地百姓杨陆凯冒死收殓,《烈皇小识》记载其"死后僵立,马上犹握刀不仆"。

三、历史评价与细节考辨

1. 政治背景崇祯帝虽追赠太子少师、兵部尚书,但未彻底追究杨嗣昌责任,反映明末党争对军事的破坏。

2. 军事部署争议:后世史家认为,若明廷采纳卢象昇"集中兵力扼守运河"的战略,或能延缓清军南下。

3. 文化象征:清代乾隆帝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中,卢象昇被列入"专谥忠烈",成为明清两朝共同认可的忠臣典范。

四、延伸史实

卢象昇着有《卢忠肃公集》,其"食人肉为粮"的奏疏揭示了明军后勤崩溃的惨状。

其弟卢象观南明继续抗清,家族多人殉国,宜兴卢氏被誉为"忠烈世家"。

当代河北巨鹿仍存"卢公墓"遗迹,1942年日军侵华期间曾故意破坏,反证其民族气节的持久影响力。

卢象昇之死不仅是军事失败,更是明末体制性危机的缩影。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抗争,与南宋文天祥史可法等共同构成华夏抵御外侮的精神谱系。

文章标签:卢象昇

上一篇:伯颜南征灭宋 | 下一篇:多尔衮的摄政王生涯

明朝画家唐寅的生平事迹

明朝唐寅

明朝画家唐寅(1470—1524),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文人画家、书法家、诗人,与沈周、文徵明、仇英

明朝建立史概述

明朝明朝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其建立过程与元末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勃发密切相关。以下从背景、建立过程、制度创建及历史

明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交流

明朝明朝

明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交流是多元而复杂的,既包含中央政府与边疆民族的互动,也涉及民间自发的经济文化渗透。以下从政治制度、经济往来、文化交融、军

朱熹在明朝的学术影响

明朝明朝

朱熹作为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其学术思想在明朝被确立为官方意识形态,对政治、教育、社会文化及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方面具体分析其影

卢象昇血战殉明

明朝南明

卢象昇(1600-1639),字建斗,号九台,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明末著名抗清将领、军事家。其殉国事迹是明末抗争史上的悲壮一页,体现了传统士大夫"武死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