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三国 >> 详情

姜维九伐中原继遗志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16 | 阅读:2632次
历史人物 ► 姜维

姜维九伐中原是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军姜维为继承丞相诸葛亮北伐遗志,对曹魏发动的九次军事行动。根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其时间跨度从公元238年至262年,贯穿蜀汉后期,具有以下历史特点:

姜维九伐中原继遗志

1. 战略延续与调整

姜维延续诸葛亮"以攻代守"的战略,但将主攻方向从祁山改为陇西,试图联结羌胡势力。其"敛兵聚谷"战术放弃汉中外围险要,诱敌深入后围歼,在实战中因阳安关失守而失败(263年钟会灭蜀即乘此弊)。

2. 具体战役记录

- 247年洮西之战大破王经,斩获数万,是九伐中最大胜利

- 249年段谷之战被邓艾击溃,蜀军伤亡惨重

- 256年狄道之战运用车阵战术,但被陈泰挫败

- 262年最后一次出兵侯和,败于邓艾后退屯沓中

3. 后勤与国力制约

蜀汉人口仅94万(魏约443万),连年用兵导致"经其皆菜色"。费祎主政时曾限制姜维兵力不过万人,至谯周著《仇国论》公开反战,反映国力透支。

4. 内部政治矛盾

姜维作为降将(原魏国天水郡吏)受本土派质疑,与宦官黄皓激烈冲突,曾请求诛杀黄皓未果,被迫屯田避祸。这种内耗严重削弱北伐效能。

5. 军事地理局限

蜀道补给困难,魏军据守渭水、秦岭防线,邓艾多次利用地形设伏。姜维后期尝试经沓中、临洮绕道,仍未突破陇右封锁线。

6. 历史评价分歧

东晋史家孙盛批评"穷兵黩武",裴松之则认为"保持蜀汉攻势既有必要"。现代研究指出,姜维北伐客观上延缓了魏国攻蜀进程,但过度消耗导致263年蜀汉迅速崩溃。

诸葛亮北伐相比,姜维缺乏内政支持且对手更强(司马氏集权后的魏国),其军事才能虽获后世肯定,但战略效果有限。九伐实际次数存在争议,《三国志》明确记载的较大规模攻势为八次,可能包含一次防御作战。这些战役体现了小国对抗大国的战略困境,也留下"胆大如斗"(《魏略》评姜维)的军事传奇

文章标签:

上一篇:汉朝长城的修筑与作用 | 下一篇:兰陵王高长恭戴面具

太史慈单枪战孙策

三国孙策

“太史慈单枪战孙策”出自《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武将单挑事件,发生于建安四年(199年)的庐江战役期间。虽然《三国演义》对此进

关羽失荆州真相

三国荆州

关羽失荆州是三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其真相涉及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根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战略决策失误 1. 北伐与

孙权:东吴英主,江东基业守护者

三国孙权

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人,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开国皇帝(229年称帝,谥号“大皇帝”)。作为孙坚之子、孙策之弟,孙权

姜维九伐中原继遗志

三国姜维

姜维九伐中原是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军姜维为继承丞相诸葛亮北伐遗志,对曹魏发动的九次军事行动。根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其时间跨度从公元238年至262年

姜维九伐中原继遗志

三国姜维

姜维九伐中原是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军姜维为继承丞相诸葛亮北伐遗志,对曹魏发动的九次军事行动。根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其时间跨度从公元238年至262年

姜维九伐中原的战略得失

三国姜维

姜维“九伐中原”是三国后期蜀汉大将军姜维为延续诸葛亮北伐战略、试图恢复汉室而对曹魏发动的系列军事行动。其战略得失可从多个维度分析: 一、战略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