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道历仕十朝宰相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7-16 | 阅读:9719次历史人物 ► 冯道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五代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以其独特的政治生涯成为中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他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十帝,始终位居宰辅高位,被后世称为“十朝元老”,但这一说法在史学界存在争议。
1. 仕宦经历与朝代服务
冯道的仕宦生涯始于唐末幽州节度使刘守光帐下,后投奔晋王李存勖(后唐庄宗),因其文才与务实作风受重用。后唐明宗朝升任宰相,奠定其政治地位。此后他相继服务于:
后晋:石敬瑭建立后晋后继续留任宰相,主导修纂《旧五代史》(已佚)。
契丹:后晋灭亡后短暂效忠于耶律德光,但以“护民”为由辩解其选择。
后汉:刘知远建后汉后复任太师。
后周:周太祖郭威及世宗柴荣时期均受尊崇,老年主持校订“九经”并推广雕版印刷。
2. 政治智慧与争议
务实主义:冯道主张“安民为先”,在政权更迭中通过维持官僚体系运转减少社会动荡。他曾在契丹灭后晋时劝阻耶律德光屠杀中原百姓,体现其“以民为本”理念。
道德争议:欧阳修《新五代史》斥其“不知廉耻”,司马光《资治通鉴》批评其“忠节有亏”。但王夫之《读通鉴论》认为乱世中保全文化命脉比愚忠更有价值。
文化贡献:主导校勘儒家经典,推动北宋监本“九经”刊刻,对文化传承影响深远。
3. 历史评价的嬗变
宋代理学兴起后成为“贰臣”典型,但近代学者如陈寅恪指出其“忍辱负重”的复杂性。现代史学更关注其在分裂时期维持国家治理连续性的作用。出土墓志显示,同时代人对其评价远高于后世史官记载。
冯道的形象演变折射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忠君”与“济民”的张力,其生平为理解五代政治生态提供了独特视角。现存《长乐老自叙》虽真伪存疑,但反映了士大夫在乱世中的生存哲学。
文章标签:
上一篇:唐朝鼎盛时期的艺术繁荣 | 下一篇:宋朝民间文化的兴起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