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夏商 >> 详情

商代巫师的职责分工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6-27 | 阅读:8777次
历史人物 ► 妇好

商代巫师(亦称“巫觋”)是神权政治的核心参与者,其职责分工高度专业化,涉及祭祀、占卜、医疗、天文等多个领域,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商代巫师的职责分工

1. 主祭巫(大巫)

地位最高,通常由商王或王室成员兼任,如商王武丁常以“余一人”身份主持祭祀。负责重大国家祭祀,如“禘祭”(祭天)、“郊祭”(祭地)等,沟通上帝与先祖神灵。《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大巫通过祭祀维护王权合法性。

2. 贞人集团

专门负责占卜的巫师群体,见于甲骨文“贞人”署名。他们掌管龟甲、兽骨的灼烧与兆纹解读,为主祭者提供神谕。贞人需精通文字记录,甲骨文中可见“争”“宾”等贞人名,其预言涉及战争、农事、疾病等国之大事。

3. 司历巫

掌管天文历法,观测星象以定农时。甲骨文有“新大星并火”“日有食”等记载,司历巫据此制定阴阳合历,指导农业生产。《尚书·尧典》虽为周代文献,但反映了早期巫史结合的传统。

4. 驱疫巫(方相氏)

专司驱逐瘟疫灾害,见于甲骨文“宁风”“宁疾”等记载。他们使用舞蹈(如“巫舞”)、咒语及法器(如玉琮)进行禳灾仪式。《周礼》中“方相氏”可能承袭商制,戴黄金四目面具驱鬼。

5. 医疗巫(巫医)

兼通药理与巫术治疗,甲骨文“御疒”即用祭祀治病。商代认为疾病源于鬼神作祟,故多用符咒、草药结合疗法。殷墟出土的砭石、骨针显示已有一定医疗技术。

6. 乐舞巫

以音乐舞蹈娱神,《诗经·商颂》提及“万舞翼翼”,甲骨文亦有“奏舞”“庸舞”等记载。乐舞既是祭祀仪式,也是通灵手段,殷墟出土的磬、鼓等乐器印证其重要性。

7. 史官巫(作册)

兼管卜辞刻录与档案管理,部分贞人可能兼任此职。他们掌握文字特权,负责将占卜结果刻于甲骨,并编纂王室谱系,如《世本》可能保留商代巫史传统。

扩展知识:

商代巫师多世袭,形成“多子族”等特权集团,与“小臣”“尹”等官职并存。

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器纹饰(如饕餮纹)可能象征巫师通神时的“迷幻”状态。

商周之际巫师职责逐渐分化,周代“太卜”“祝”“宗伯”等职或源于商制。

商代巫师体系体现了“绝地天通”的宗教垄断,其分工之细密反映了神权社会的运作逻辑。

文章标签:巫师

上一篇:清朝科举制度的兴衰 | 下一篇:卫康叔封卫国始祖

夏朝的治水传说与史实

夏商大禹

夏朝的治水传说与史实是中国上古历史中极具代表性的议题,涉及神话叙事与早期文明治理水患的实践。以下从传说、考古发现及史学研究的结合角度展开分析

商朝的城墙与防御体系

夏商商朝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世袭制王朝,其城墙与防御体系在早期国家形态中具有显著特点,体现了军事、政治与技术的结合。以下是关于商朝城墙与防御体系的

夏朝的宗教信仰与图腾

夏商甘誓

夏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其宗教信仰与图腾崇拜反映了早期华夏文明的特点,但因年代久远且缺乏直接文字记载,目前主要依靠考古发现和后世

商朝的医学知识与巫术

夏商商朝

商朝(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的医学知识与巫术密切相关,呈现出“医巫不分”的特点,这一现象体现了早期文明对疾病和自然力量的认知方式。以下从多个角

商代的社会阶级与分工

夏商妇好

商代(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世袭制王朝,其社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阶级分层与专业化分工,这些特征在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中均有充分

商代的音乐器乐发展

夏商妇好

商代的音乐器乐发展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这一时期的音乐不仅服务于宗教祭祀和宫廷礼仪,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与技术水平。以下从乐器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