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的医学知识与巫术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8-11 | 阅读:5470次历史人物 ► 商朝
商朝(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的医学知识与巫术密切相关,呈现出“医巫不分”的特点,这一现象体现了早期文明对疾病和自然力量的认知方式。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商朝的医学与巫术关系及其特点:
1. 甲骨文中的医学记载
商代的疾病记录主要见于甲骨卜辞,目前已发现的甲骨文中涉及疾病的内容超过500条,记载了头痛、牙痛、腹痛、疟疾等病症。疾病常被视为鬼神作祟或祖先降罚,治疗需通过占卜确定病因。例如:“贞:疾齿,御于父乙?”(《》13652),意为用祭祀父乙来治疗牙病。
2. 巫术与医疗的结合
商代巫觋(如“巫咸”)既是通神者,也是医疗实践者。治疗手段包括:
祭祀禳灾:通过祭祀祖先或自然神(如“河神”“岳神”)祈求康复。
咒术与符水:使用祝由术(咒语)或符箓驱邪,《尚书·金滕》记载了周公用祷祝替武王祛病的传说,可佐证商周时期的类似做法。
草药与巫术并用:虽然商代草药应用缺乏直接文字证据,但考古发现(如河北藁城台西遗址的桃仁、郁李仁)表明植物药物已用于治疗,可能结合巫仪使用。
3. 病因观的超自然性
商人心目中的疾病三因:
鬼神致疾:如祖先亡灵降灾(“妣庚祟王”)。
天象关联:认为日月食、气候异常会导致疫病。
触犯禁忌:违背祭祀礼仪或触怒自然灵体引发病痛。
4. 医疗工具与外科萌芽
考古出土的青铜刀、砭石(如殷墟妇好墓的玉质砭镰)可能用于放血或排脓,但此类操作可能由巫医执行,并伴随仪式。《黄帝内经》提到的“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反映了商周巫医传统的影响。
5. 社会阶层与医疗差异
王室与贵族享有系统的巫医服务,而平民可能依赖地方巫傩或经验疗法。甲骨文显示商王频繁为自身或亲属占卜疾病,但平民医疗记载罕见。
6. 对后世的影响
商代“医巫同源”的传统延续至周代,《周礼》将“医师”与“司巫”分列,标志医学逐渐独立,但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仍保留巫药记载,显示巫术医学的持久影响。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中仍夹杂咒疗法,可视为商代遗风。
商朝的医学知识处于原始宗教与经验疗法交织的阶段,其巫术医疗体系为理解中国医学从神秘主义向理性化(如《内经》理论)的过渡提供了关键线索。
文章标签:
上一篇:清朝文化繁荣及其特点分析 | 下一篇:西周名宿南官仲遗事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