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明朝 >> 详情

明朝婚丧嫁娶习俗

朝代:明朝 | 时间:2025-06-01 | 阅读:1174次
历史人物 ► 明朝

明朝的婚丧嫁娶习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既承袭了传统礼制,又融入了社会变迁的影响。以下从婚礼、丧葬、嫁娶礼俗等方面分述:

明朝婚丧嫁娶习俗

一、婚礼习俗

1. 六礼程序

- 纳采:男方遣媒人提亲,携带雁(象征忠贞)为礼。

- 问名:交换生辰八字,占卜吉凶。

- 纳吉:卜得吉兆后,男方送聘书定亲。

- 纳征(过大礼):送聘礼,明代常见金银、绸缎、茶叶等,富户甚至备“龙凤帖”彰显身份。

- 请期:择定婚期,需避父母生辰及“三娘煞”等禁忌。

- 亲迎:新郎着九品官服(仿士人婚礼),新娘穿凤冠霞帔,乘花轿至夫家,行“跨火盆”“拜天地”等仪。

2. 特殊风俗

- 催妆与铺房:婚前三日,男方送“催妆礼”,女方则派人到夫家布置新房(铺房),需由“全福妇人”操办。

- 撒帐:新人入洞房后,向床帐抛撒枣、花生等,寓意“早生贵子”。

二、丧葬制度

1. 丧仪等级

- 士庶多依《朱子家礼》,官员则按《大明会典》规制,如五品以上可用“引魂幡”,庶民仅限素幡。

- 初终:设“奠池”焚纸钱,长子“招魂”执幡。

- 大殓:三日入棺,棺木以杉柏为材,富者内衬绸缎,贫者用陶瓮(俗称“瓮葬”)。

2. 葬俗与禁忌

- 风水择地:重视“龙脉”与方位,停柩数月甚至数年以觅吉壤。

- 明器陪葬:陶俑、纸扎盛行,但法律禁止用金银器(违者)。

三、嫁娶社会规范

1. 门第观念

- 严禁良贱通婚,如军户与乐户联姻需官府特批。

- 寡妇再嫁受限制,但民间实际较宽松,常见“转房婚”(兄亡弟娶嫂)。

2. 地域差异

- 江南尚奢华,聘礼需“三金一银”(金钏、金镯、金帔坠、银锭);北方则重实用,如陕西有“羊酒定亲”之俗。

四、其他相关礼俗

:未婚亡者由家属“合葬”,仪式简略但需阴阳先生主持。

冲喜婚:未婚夫病危时提前迎娶,新娘着素服行礼。

明代婚丧礼俗的繁复程度与社会地位紧密相关,士绅阶层通过“礼”彰显身份,而民间则更重实际需求,形成“礼俗互动”的特点。随着商品经济发展,晚明婚丧中奢靡之风渐盛,甚至引发朝廷多次颁布“禁奢令”。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儒家的渗透,也展现了明代社会的多元面貌。

文章标签:

上一篇:塔剌海理财聚敛 | 下一篇:郑板桥卖画为生

明朝的儒学发展

明朝明朝

明朝的儒学发展呈现多元化、学派纷争与官方意识形态强化并存的特点,主要体现为程朱理学的官方化、阳明心学的崛起、实学思潮的萌芽以及儒释道三教合流

海瑞清廉铁面官

明朝海瑞

海瑞(1514-1587),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人,明代著名清官,以刚正不阿、清廉如水著称,被后世誉为"海青天"。其生平事迹与政治品格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周顺昌苏州民变案

明朝苏州

周顺昌苏州民变案是明末天启六年(1626年)发生于苏州的一场大规模民众抗议事件,其核心是东林党人周顺昌被捕引发的民变。这一事件集中体现了晚明社会的

朱允炆建文失位记

明朝朱允炆

朱允炆(1377—1402年),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其短暂而充满争议的统治(1398—1402年)以“靖难之役”终结,

明朝的儒学发展

明朝明朝

明朝的儒学发展呈现多元化、学派纷争与官方意识形态强化并存的特点,主要体现为程朱理学的官方化、阳明心学的崛起、实学思潮的萌芽以及儒释道三教合流

明朝与蒙古的关系

明朝明朝

明朝与蒙古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军事对抗,也有政治斡旋、经济文化交流,甚至局部合作。这一关系演变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明初的军事对峙与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