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辅政称贤相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5-26 | 阅读:5246次历史人物 ► 伊尹
伊尹是商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中华第一贤相”,其辅政事迹在《史记》《竹书纪年》等古籍中均有记载。作为商汤的重要辅佐者,他在商朝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 出身与早期经历
伊尹原名伊挚,出生于有莘氏部落(一说为奴隶出身)。传说他精通烹饪和医药,曾以“庖人”身份接近商汤,借烹饪之道阐述治国理念。《墨子》《吕氏春秋》记载他以“调和五味”比喻为政,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哲理,最终成功说服商汤实行仁政。
2. 辅佐商汤灭夏
伊尹协助商汤制定灭夏战略,通过政治孤立和军事打击结合的方式瓦解夏桀势力。《史记·殷本纪》记载,他曾五次投奔夏桀以探查虚实,同时策反夏朝附属国,为“鸣条之战”的胜利奠定基础。战后,他主持制定《典宝》等法典,确立商朝礼制。
3. 摄政巩固商朝
商汤去世后,伊尹连续辅佐外丙、仲壬二王。仲壬早逝后,商汤长孙太甲继位却暴虐无道,伊尹将其放逐于桐宫(今河南偃师一带),亲自摄政三年。《尚书·太甲》记载,他撰写《伊训》《肆命》等训诫文章教育太甲,待其悔过后还政,成为后世“训政”典范。
4. 政治军事成就
- 行政改革:首创“右相”官职,确立官僚体系雏形;推行“助法”田制,规范农业生产。
- 军事策略:平定姺人、邳人等方国叛乱,扩展商朝版图至东海之滨。
- 文化贡献:主导祭祀礼制改革,将“天命观”融入统治意识形态,影响后世周礼。
5. 后世评价与争议
战国文献如《孟子》赞誉伊尹“圣之任者”,但《竹书纪年》记载他与太甲存在权力斗争,甚至称其被太甲诛杀。现古发现的甲骨文中多次出现“伊尹配享”记载,佐证其在商朝地位崇高。其“以臣放君”的行为亦引发儒家关于“忠君”与“民本”的长期辩论。
伊尹的治国思想强调“德位相配”,其“以调鼎喻治国”的智慧成为后世宰相制度的理念源头。直到汉代,其形象仍被用于规劝君主,如《汉书》载霍光曾以伊尹之事谏言昭帝。其辅政模式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传统,成为贤相典范。
文章标签:
上一篇:清代民间秘密结社活动考略 | 下一篇:膳夫克管理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