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遇刺身先死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13 | 阅读:3335次历史人物 ► 张飞
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张飞遇刺身亡事件,是蜀汉政权的重要转折点之一。根据《三国志·蜀书·张飞传》记载,张飞在公元221年准备出兵伐吴为关羽时,因暴虐部下遭刺杀,具体细节可总结如下:
1. 历史背景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败走麦城后,刘备决意伐吴。张飞率军从阆中出发前,因长期苛待部将,最终酿成杀身之祸。这与《三国志》记载的"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性格完全吻合。
2. 事件经过
范强、张达两名部将因未能按期完成张飞要求的白色丧服制作任务,畏惧惩罚而冒险行刺。他们趁张飞醉酒熟睡时潜入营帐,割下其首级投奔东吴。这一细节在《华阳国志》中也有补充记载。
3. 性格因素分析
陈寿评价张飞"暴而无恩",其军事才能与性格缺陷形成鲜明对比:
- 长坂坡据水断桥的勇猛
- 巴西之战击败张郃的谋略
- 但日常管理中"健儿"的暴戾行为
这种矛盾性格为遇刺埋下祸根。
4. 历史影响
张飞之死导致:
- 蜀汉丧失重要军事统帅
- 打乱刘备伐吴战略部署
- 间接引发夷陵之战惨败
裴松之注指出,若张飞在世,或可劝阻刘备连营战术。
5. 史学争议
现代学者提出不同观点:
- 田余庆认为遇刺反映蜀汉内部矛盾
- 方诗铭推测或有东吴间谍策反
考古发现的《张飞庙碑》显示,后世对其评价有"刚而自矜"的补充。
这一事件折射出三国时期将领管理方式的危险性,也展现了史书编纂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逻辑。从《资治通鉴》到地方志的记载差异,值得进一步研究。
文章标签:张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