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汉朝 >> 详情

张骞出使西域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6-28 | 阅读:4168次
历史人物 ► 张骞

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古代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发生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38年—前126年、前119年—前115年),其核心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共同对抗匈奴,同时拓展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以下是关于这一事件的详细史实与分析:

张骞出使西域

1. 历史背景与动因

- 汉初匈奴屡犯边境,汉武帝为扭转被动局面,决定“断匈奴右臂”,即切断匈奴与西域的联系。

- 从匈奴降人口中得知大月氏与匈奴有世仇(大月氏王曾被匈奴杀死),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意图结成军事同盟。

2. 第一次出使(前138—前126年)

- 与逃亡:张骞率百余人从陇西出发,途中被匈奴扣留十余年,娶妻生子后寻机逃脱,继续西行至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

- 抵达大月氏:经大宛协助抵达大月氏,但此时大月氏已定居妫水(阿姆河流域),无意复仇。张骞返程时复遭匈奴扣押,后趁内乱逃归,仅剩堂邑父一人随返。

- 地理发现:张骞带回了关于西域诸国(如大宛、康居、大夏等)的第一手资料,证实了“西域有城郭之国”的存在。

3. 第二次出使(前119—前115年)

- 目的转变:汉朝已通过河西之战占据主动权,此行旨在建立与乌孙的联盟,并扩大汉朝影响力。

- 成果:虽未说服乌孙东迁,但张骞派遣副使分赴大宛、康居、安息(波斯)、身毒(印度)等国,促成各国使者陆续访汉,正式开通“丝绸之路”。

4. 影响与意义

- 政治:汉朝通过后续军事与外交手段逐步掌控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前60年)。

- 经济: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贸易主干道,中国的丝绸、铁器西传,西域的葡萄、苜蓿、胡麻等作物引入中原。

- 文化:佛教艺术、希腊化风格的犍陀罗艺术经此传入中国,中原技术(如冶铁、凿井术)也影响西域。

- 地理认知:《史记·大宛列传》以张骞见闻为基础,首次系统记载中亚、西亚地理风貌。

5. 张骞个人评价

司马迁称其“凿空西域”,肯定其开拓性贡献。他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后世外交使节的典范,唐代仍将其形象绘于凌烟阁

张骞的两次出使不仅改变了汉匈战略格局,更重塑了欧亚大陆的文明交流网络,其历史辐射力远超汉武帝最初的军事构想。

文章标签:

上一篇:李冰与都江堰 | 下一篇:黄盖苦肉计的详细解析

汉代货币与经济政策

汉朝

汉代货币与经济政策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制度设计与实践对后世影响深远。以下是其主要内容及特点的详细分析: 一、货币制度的演变1. 汉初

汉代的天文历法成就

汉朝张衡

汉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发展的重要时期,取得了多方面成就,既有理论突破,也有实践应用,反映了当时科学的先进性。以下是汉代天文历法的主要成就及其

汉代的察举制与人才选拔机制

汉朝察举

汉代的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形成于西汉,完善于东汉,其核心是由地方官员考察荐举人才,经中央考核后授予官职。这一制度在官僚体系构建中

汉平帝幼年即位

汉朝王莽

汉平帝刘衎(公元前9年-公元6年)是西汉第十四位皇帝,公元前1年至公元6年在位。他是汉元帝刘奭之孙、中山孝王刘兴之子,因汉哀帝无子而被选中继位,登

西域探险家张骞

汉朝张骞

西域探险家张骞是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和探险家,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的两次西域之行不仅扩展了汉朝对西域的认知,还促进了东西方

汉代丝绸业的兴盛

汉朝张骞

汉代是中国古代丝绸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兴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桑蚕养殖技术的进步:汉代在桑树种植和养蚕技术上有了显著提升。政府推广桑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