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南北朝 >> 详情

刘孝标注《世说新语》

朝代:南北朝 | 时间:2025-06-08 | 阅读:3692次
历史人物 ► 支遁

刘孝标注《世说新语》是南朝梁代学者刘孝标(462-521)为《世说新语》所作的注释,全称《世说新语注》,在中国古典文献学与魏晋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说明:

刘孝标注《世说新语》

1. 注本体例与特点

刘注裴松之三国志注》为范例,采用"补阙""纠谬""备异"的注疏方法。其最大特点是广征博引,援引典籍达400余种(今多已亡佚),包括史书如《晋阳秋》《汉晋春秋》,地志如《荆州记》,家谱如《谢氏谱》《王氏谱》等。注文往往超过原文数倍,形成"以注代史"的特色。

2. 史料价值

刘注保存了大量六朝散佚文献,如《语林》《郭子》等小说的片段,以及《竹林七贤论》等评论资料。注中详细标注人物世系、官职变迁、地理沿革,如解释"新亭对泣"时补充了江淮军事形势,具有"以注解史"的功能。清人沈家本统计刘注引书中有213种不见于《隋书·经籍志》。

3. 学术方法

刘孝标运用了严谨的考据方法:

校勘文本异同,如《言语》篇"王导指腹为誓"条列出三种版本异文

考辨史实真伪,指出《世说》记载谢安"海上泛舟"与《晋书》年代矛盾

补充人物背景,如详解支遁"买山而隐"涉及的会稽郡地理

4. 文学批评维度

注释中常夹杂文学评点,如评《文学》篇孙绰《游天台山赋》"掷地作金石声",注文分析其用典与声律特点。对"潘岳掷果"等典故的溯源影响了后世《文选》注的体例。

5. 思想史意义

通过注释玄学清谈术语(如"三语掾""将无同"),反映了梁代学者对魏晋思想的解读。注文中对"自然""名教"等概念的辨析,可与《弘明集》相互印证。

6. 后世影响

宋代刘辰翁、明代王世懋的评点本均以刘注为基础。清据学家钱大昕、赵翼常引刘注证史。现代学者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进一步考订刘注,形成"双层注释"的研究范式。

现存最早版本为日本尊经阁藏宋绍兴八年董弅刻本(存刘注十卷),中华再造善本影印本较佳。需注意刘注也存在引书误记(如将《续晋阳秋》误作《晋阳秋》)、人物系年错误等局限,需与敦煌残卷、《建康实录》等材料互校。

文章标签:

上一篇:《敦煌文献中的晋代残卷》 | 下一篇:隋朝粮食仓储规模

南北朝城池防御体系

南北朝韦睿

南北朝时期的城池防御体系是在长期分裂对峙的背景下逐渐完善的,兼具继承和创新,体现出南北军事文化的差异与融合。以下从技术特征、区域特点和实战案

南北朝门阀士族制度

南北朝陈霸先

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士族制度是这一时期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与发展深刻影响了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门阀士族起源于东汉末年的豪强地主,经魏

王褒入北仕周

南北朝王褒

王褒入北仕周是指南朝梁、陈之际的文学家王褒在梁末战乱中北上进入西魏(后为北周),并在北周出仕的重要历史事件。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南北朝末期南北

南朝书法艺术成就

南北朝虞龢

南朝书法艺术成就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 “二王”典范的确立 南朝书法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合称“二王”)

晋朝佛教传播史略

晋朝支遁

晋朝佛教传播史略 晋朝(265—420年)是中国历史上佛教传播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分为西晋(265—316年)与东晋(317—420年)两个阶段。这一时期,佛教从早期的

支遁与般若学传播

晋朝支遁

支遁(314—366),字道林,东晋著名僧侣、玄学家,是般若学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在玄学与佛学交融的背景下,推动了般若思想的本土化,对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