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南北朝 >> 详情

兰陵王入阵破敌

朝代:南北朝 | 时间:2025-05-18 | 阅读:238次
历史人物 ► 高长恭

兰陵王高长恭(541年—573年),北齐宗室名将,以骁勇善战、貌柔心壮著称,其“入阵破敌”的典故源自邙山之战,展现了其非凡的军事才能与胆识。以下是相关史实及扩展分析:

兰陵王入阵破敌

一、邙山之战背景

1. 时间与对手:公元564年,北周联合突厥大举进攻北齐,围攻洛阳,北齐派高长恭与段韶、斛律光率军救援。

2. 战局危急:北周军兵力占优,洛阳被围困多日,北齐军需突破敌阵解围。

二、兰陵王“入阵破敌”细节

1. 率五百骑冲锋:据《北齐书》载,高长恭亲率五百精锐骑兵冲入北周军阵,直抵洛阳城下。

2. 戴面具疑云:后世传说他因容貌俊美恐威慑不足而戴面具,但正史未明确记载,可能是唐代《兰陵王入阵曲》的艺术演绎。

3. 战术意义:此次冲锋打乱北周军队部署,配合后续部队合围,最终大败北周军,解洛阳之围。

三、军事才能与历史评价

1. 治军风格:高长恭善待士卒,《北史》称其“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

2. 悲剧结局:因功高遭北齐后主高纬猜忌,573年被赐死,凸显北齐晚期政治黑暗。

3. 文化影响:唐代《兰陵王入阵曲》成为著名乐舞,日本雅乐仍保留此曲目,可见其传奇色彩的延续。

扩展知识

北齐军事制度:高氏政权依赖鲜卑贵族与汉人豪强,兰陵王作为宗室将领,其崛起与陨落反映了北齐文武势力的矛盾。

对比同期名将:与斛律光并称“北齐双璧”,但均未得善终,折射出北齐政权内部的倾轧。

考古佐证:河北磁县兰陵王墓及碑文为研究其生平提供了实物资料,碑文赞其“威敌若神,声高邦国”。

兰陵王的事迹既是个人勇武的展现,也是南北朝军事史与政治生态的缩影,其形象在后世不断被文学化,成为兼具历史与传彩的悲剧英雄。

文章标签:

上一篇:裴秀制图六体法 | 下一篇:隋朝与日本的交往

南齐名相王俭生平

南北朝褚渊

王俭(452—489年),字仲宝,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朝齐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目录学家,出身东晋南朝顶级门阀琅琊王氏,为王导玄孙,属南朝文化

韦孝宽守玉璧城

南北朝韦孝宽

韦孝宽守玉璧城之役韦孝宽(509-580),本名叔裕,字孝宽,京兆杜陵人,北周著名将领。守卫玉璧城之战发生在东魏武定四年(546年)十月至次年正月,即南北朝对峙

北朝造像题记中的历史

南北朝宇文泰

北朝造像题记是研究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社会文化与历史变迁的重要实物资料,主要分布于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政权统治区域的石窟、造像碑及

六朝建康城营建考

南北朝营造法式

六朝建康城(今南京)是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的都城,其营建过程融合了军事防御、政治象征与地理风水三重考量,深刻体现了中古都城的规划思

兰陵王高长恭戴面

南北朝高长恭

兰陵王高长恭(541年—573年),本名高肃,字长恭,南北朝时期北齐宗室名将,为北齐文襄帝高澄第四子。关于其戴面具作战的记载,主要源自《北齐书》《资

斛律光北齐将

南北朝高长恭

斛律光是北齐名将,字明月,朔州敕勒部人,出身将门世家(其父斛律金为北魏至北齐初期重要将领)。他生年不详,卒于572年,因功高震主遭后主高纬猜忌被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