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夏商 >> 详情

商代货币与交换方式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5-25 | 阅读:2990次
历史人物 ► 甲骨文

商代的货币与交换方式反映了早期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朝代,商朝(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的货币体系处于从实物交换向金属货币过渡的阶段,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商代货币与交换方式

1. 主要交换形式——实物货币

商代前期以物物交换为主,常见的实物货币包括:

- 贝币:海贝(如货贝、拟枣贝)是最重要的交换媒介,主要来自南海和东海。商晚期出现铜仿贝,标志着金属货币的萌芽。安阳殷墟遗址曾出土大量贝币,贵族墓葬中常见随葬数百枚海贝的现象。

- 布帛与农具:典籍记载"抱布贸丝"(《诗经·卫风·氓》),布匹可能作为大额交易媒介;此外,青铜农具(如铲、锛)也具备交换功能。

2. 金属货币的出现

- 铜贝:商晚期出现的无文铜贝(河南、山西等地有出土)是中国最早的金属货币雏形。

- 青铜块:某些标准化的铜锭可能具有货币职能,如殷墟出土的"铜饼"重约200克,与西周"寽"单位接近。

3. 交换体系的特点

- 区域差异:王畿地区(今河南)以贝币为主,周边方国如四川三星堆遗址则多用玉器、象牙作为贵重交换品。

- 祭仪经济:青铜礼器(鼎、觚等)的赏赐与流通具有政治经济双重意义,并非严格货币。

- 计量单位甲骨文显示"朋"为贝币单位(一朋通常5或10贝),"锊"(约125克)可能是金属重量单位。

4. 文字与契约证据

甲骨文"买"(从贝从攴)、"贮"(积贝)等字反映贝币的流通。商晚期青铜器铭文已见"赐贝"记录,如小子省卣铭文载"赐贝五朋"。

5. 与周边文明的对比

商代货币发展晚于两河流域(前3000年已用银块),但早于地中海地区的铸币(前7世纪吕底亚)。其特点是以实用物品(贝、铜)为媒介,尚未形成完全抽象的货币概念。

商代的货币演变展示了从原始交换到货币经济的渐进过程,贝币的广泛使用为西周"子母相权"货币制度奠定了基础,而青铜货币的出现则预示了春秋战国金属铸币的兴起。这一时期的交换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重农抑商"观念的形成。

文章标签:货币

上一篇:丁汝昌甲午海战殉国 | 下一篇:周礼中的社会结构

祖乙复兴商国力

夏商祖乙

祖乙是商朝中期的一位重要君主,在位时期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举措实现了商朝的复兴,史称“祖乙复兴”。以下是关于祖乙复兴商国的具体内容和背

夏商时期的动物祭祀

夏商武丁

夏商时期的动物祭祀是中国早期文明中重要的宗教仪式之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社会组织及与自然的关系。根据考古发现与甲骨文记载,动物祭祀在

殷墟遗韵:商朝文化缔造者成汤的传奇故事

夏商殷墟

殷墟遗韵:商朝文化缔造者成汤的传奇故事 商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其文化核心便位于殷墟(今河南安阳)。而成汤作为商朝的建立者,不仅是政治军

纣王无道失天命

夏商妇好墓

纣王无道失天命:基于史实的剖析 商纣王(帝辛)是商朝末代君主,其统治被后世视为暴政的典型。《史记》《尚书》等典籍记载了其失政的具体表现,虽部分

夏朝纪年与考古学对应问题

夏商甲骨文

夏朝纪年与考古学对应问题是中国早期历史研究中极具挑战性的课题。由于缺乏直接文字记载,夏朝的历史真实性长期存在争议,现代考古学试图通过遗址、器

夏商时期音乐的考古发现

夏商甲骨文

夏商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重要阶段,考古发现为研究这一时期的音乐文化提供了实物证据。以下是与夏商音乐相关的代表性考古发现及其文化内涵:1. 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