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市舶司
朝代:宋朝 | 时间:2025-05-17 | 阅读:8326次历史人物 ► 景德
宋代市舶司
宋代市舶司是管理海外贸易的官方机构,始设于北宋初年,主要分布在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等沿海港口。其职能包括征收关税、发放贸易许可证(“公凭”)、查验货物、管理外商事务等,是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重要保障。
1. 机构设置与职能
- 征税:市舶司对进口货物征收“抽解”(实物税,通常为10%-20%)和“博买”(官府优先购买部分商品)。
- 贸易管理:商人需申请“公凭”方可出海,违者视为。
- 外商接待:设立“蕃坊”供外商居住,并任命“蕃长”协助管理。
2. 主要港口与贸易范围
- 广州:最早设立市舶司,主要对接东南亚、阿拉伯地区。
- 泉州:南宋后期成为最大贸易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印度、波斯、东非等地往来密切。
- 明州:侧重对日本、高丽的贸易。
3. 贸易商品
- 出口:瓷器、丝绸、茶叶、铜钱等。
- 进口:香料、象牙、珍珠、、药材(如乳香、没药)等。
4. 经济影响
- 市舶收入成为南宋财政重要来源,占比一度达20%。
- 促进手工业发展,如景德镇瓷器、福建茶叶的海外需求激增。
5. 政策演变
- 北宋初期鼓励贸易,南宋因财政压力进一步开放,但后期为防铜钱外流,多次颁布禁商令。
6. 衰落
- 元朝继承市舶制度,但明代因海禁政策逐渐废除,仅保留广州一处。
宋代市舶司的运作体现了古代中国海洋贸易的开放性与制度化管理,为后世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重要依据。
文章标签:市舶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