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义治洛复耕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7-05 | 阅读:8900次历史人物 ► 后唐
张全义治洛复耕是五代后梁时期一项重要的农业恢复政策。作为后梁西京河南尹(治所在洛阳),张全义面对唐末战乱导致的洛阳地区严重衰败,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动经济复苏:
1. 招抚流民
通过减免赋税、提供耕牛种子等优惠政策,吸引周边流民回归洛阳。史料记载"归之者如市",短时间内聚集了五万余户劳动力,为农业生产奠定基础。
2. 组织屯垦
采用军事化管理制度,将农户编组为"屯"单位,每屯设屯将督课农桑。这种组织方式有效提高了垦荒效率,在三年内开垦荒地三十余万亩。
3. 改良农业技术
推广代田法与区田法,在坡地修建梯田,低洼地带发展稻作。引入江南的曲辕犁等新农具,使土地亩产较唐末提高两成以上。
4. 重建水利系统
修复东汉以来的阳渠灌网,疏浚洛水、谷水等河道。特别恢复了"三陂八堰"蓄水工程,使周边六县农田得到稳定灌溉。
5. 发展工商业配套
在洛阳南市设立官营铁器作坊,平价供应农具;重建丝绸作坊促进桑蚕业,形成"农桑并举"的产业格局。
这一政策实施二十年间(约907-927年),洛阳户籍从不足千户恢复至唐鼎盛时期的六成,仓储积粟达三百万石。虽后梁政权短暂(907-923年),但张全义的治理为后来后唐定都洛阳创造了物质条件。其经验被《旧五代史》总结为"兵乱之后,务在农桑,衣食既足,礼义可兴",体现了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治理智慧。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推广的"桑粮间作"模式影响了北宋的农书《陈旉农书》,而屯田组织方式则被金代猛安谋克制度部分借鉴。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