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甲骨文中的天象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8-12 | 阅读:6806次历史人物 ► 甲骨文
商代甲骨文中的天象记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最早的系统性观测文献之一,反映了商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观察和占卜需求。这些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集中在殷墟出土的甲骨中(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其内容涉及日月、星辰、气象等多元天象,具有极高的科学史与历史学研究价值。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日月相关记录
1. 日食与月食
甲骨文中明确记载了“日有食”“月有食”现象。例如,《殷墟文字乙编》第6385片记录了公元前1217年的一次日食,与天文计算结果吻合。商王常通过占卜预判日食的吉凶,认为这是“天谴”或“神示”,需举行祭祀安抚神灵。
2. 太阳异常
“日戠”(太阳黑子)、“日又戠”(太阳出现异象)等描述可能指向太阳活动或大气光学现象。部分学者推测“戠”指日珥或日晕,反映了商人对太阳活动的细节观察。
二、星辰与星座
1. 大火星(心宿二)
甲骨文多次提及“火”星,即天蝎座α星(心宿二)。商人以此星作为农耕与祭祀的时间标志,如“卜火今三月”,可能关联“大火纪时”的古老历法传统。
2. 鸟星与商星
部分卜辞记载“鸟星”与“商星”,可能对应朱雀七宿中的星官,或与商族图腾崇拜相关。《左传》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暗示天文与族群文化的关联。
三、气象现象
1. 风雨雷电
甲骨文详细记录风雨变化,如“其遘大雨”“不遘风”,用于预判农业收成或战争时机。“雷”常与天帝意志关联,如“帝其令雷”反映自然神崇拜。
2. 虹霓与云气
“有出虹自北饮于河”的记载,将彩虹视为双首龙形怪物,体现神秘化认知。“各云”可能指特定云象,与后世“占云气书”有渊源。
四、彗星与异象
“星率西”或“新星”等记录可能包含超新星或彗星爆发事件。学者推测公元前1300年左右的“大星”记录与蟹状星云超新星遗迹存在关联。
五、天象与占卜体系
商人通过“贞人”集团系统观测天象,并形成“天象—占卜—祭祀”的联动机制。例如,月食常触发对祖先“高妣己”的祭祀,体现“天人感应”思想雏形。
这些记录不仅是中国天文学的萌芽,还揭示了商代宇宙观:天象被赋予神性,与王权合法性紧密绑定。《尚书·尧典》的“历象日月星辰”传统,或可追溯至商代观测实践。现代天文考古学通过甲骨文与碳十四测年结合,重构了商晚期部分天象发生的精确时间轴。
文章标签:
上一篇:中国传统农业在清朝时期的变革与影响研究。 | 下一篇:西周早期政治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