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唐朝 >> 详情

杜甫诗史人生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6-02 | 阅读:9709次
历史人物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其诗歌被后世誉为“诗史”。他的生平与创作紧密交织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中,以深沉的笔触记录社会动荡与人民疾苦,兼具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双重叙事。

杜甫诗史人生

一、成长与早期经历:盛世中的理想主义

杜甫出身京兆杜氏,属士族阶层,早年受儒家思想熏陶,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20岁起漫游吴越、齐赵,结识李白高适等诗人,创作了《望岳》《房兵曹胡马》等雄浑豪迈之作,展现盛唐气象下的青春意气。35岁赴长安应试,因李林甫操纵科场落第,困居长安十年,写下《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揭露“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的仕途黑暗。

二、安史之乱:诗笔下的乱世实录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亲身经历战火流离,创作达到巅峰。《悲陈陶》《哀江头》直陈战场惨状;“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以白描手法刻画民众苦难,如《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成为控诉暴政的经典。757年冒死投奔肃宗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被贬,彻底看清朝廷腐败。

三、西南漂泊:寓个人于家国

759年弃官入蜀,在成都营建草堂,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由“安得广厦千万间”升华出普世关怀。765年友人严武病逝,失去依靠后携家漂泊夔州(今重庆奉节),创作量占现存诗作三分之一,《秋兴八首》《登高》等将身世飘零与历史兴亡融合,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宏大意象隐喻时代衰颓。

四、诗史价值与艺术成就

1. 以诗证史:其作品详细记载了租庸调制崩溃(《岁晏行》)、均田制瓦解(《遭遇》)、吐蕃侵扰(《警急》)等史实,可与《旧唐书》互证。

2. 体裁创新:突破乐府旧题,自创新题如《兵车行》;七律技法臻于化境,《登高》被胡应麟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3. 儒家诗学观:强调“别裁伪体亲风雅”,《戏为六绝句》系统批判齐梁浮风。

杜甫晚年贫病交加,病逝于湘江舟中。其诗歌对中唐白居易新乐府、宋代江西诗派及后世现实主义文学影响深远,苏东坡称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

文章标签:

上一篇:韩擒虎灭陈传奇 | 下一篇:荆南高氏政权生存策略

杨贵妃与盛唐风华

唐朝杨贵妃

杨贵妃与盛唐风华是中国历史上极具标志性的人物与时代组合,代表了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的文化巅峰与社会复杂性。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杨贵妃的

唐朝的贞观之治始末

唐朝唐朝

唐朝的贞观之治(627年—649年)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开创的治世,被誉为中国古代治世的典范。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军事强盛,为唐

卢照邻的悲苦诗

唐朝卢照邻

卢照邻(约634—约686),唐代初期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其诗风以悲苦沉郁著称,反映了他坎坷的人生经历与精神困境。他的悲苦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高适从军报国志

唐朝高适

高适(约704—765),唐代边塞诗派代表人物之一,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其人生轨迹与诗歌创作都深刻体现"从军报国"的志向,具体表现如下:1

李白杜甫的诗歌风格对比

唐朝杜甫

李白与杜甫作为盛唐双峰并峙的诗坛巨匠,其诗歌风格差异鲜明,折射出唐代文化多元包容的特质。以下从创作理念、艺术表现、题材取向等维度展开对比分析

杜甫忧国著三吏别

唐朝杜甫

杜甫的“三吏”与“三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后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这六首诗以其鲜明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忧国忧民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