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汉朝 >> 详情

汉代经学繁荣时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6-03 | 阅读:5708次
历史人物 ► 刘歆

汉代经学繁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汉代经学繁荣时

1. 官方扶持与制度建设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立五经博士,将《诗》《书》《礼》《易》《春秋》定为官学核心,博士弟子员制度确立(元朔五年,前124年),太学成为经学研究和传播的中心。终汉之世,太学规模从初始的50人扩展至东汉末年的3万余人,形成完备的经学教育体系。

2. 今古文经学的分化与争鸣

今文经学:以隶书书写的西汉通行文本为核心,强调微言大义,提倡“通经致用”,与谶纬结合密切。董仲舒《春秋繁露》以阴阳五行解经,形成天人感应理论,成为官方意识形态。

古文经学:以先秦篆书旧籍为据(如孔壁古文),注重文字训诂与历史考据。刘歆校理秘府藏书时力倡古文经,引发两派论争(如《左传》是否传《春秋》之辩),推动经学研究的深化。

3. 经学大师与学派传承

西汉今文学派以董仲舒(公羊学)、夏侯胜(尚书学)为代表;东汉古文学派涌现贾逵马融、郑玄等大家,尤其郑玄打破学派壁垒,遍注群经,创立“郑学”,影响后世千余年。

师法、家法严格:如《诗》学分齐、鲁、韩、毛四家,《易》有施、孟、梁丘、京房诸派,形成“经有数家、家有数说”的学术景观。

4. 经学与政治社会互动

经学成为选官标准(察举制中的“明经科”),推动士人阶层崛起。

礼制重建:叔孙通制汉仪,曹褒定《汉礼》,均以经典为依据。

经学渗透司法,“春秋决狱”以儒家经义裁判案件,如董仲舒作《春秋决事比》。

5. 文献整理与学术成就

刘向、刘歆父子校雠中秘图书,编纂《七略》,开创系统目录学。

东汉白虎观会议(79年)编《白虎通义》,统一经学解释,强化儒学正统地位。

注疏体例成熟:如毛亨《毛诗诂训传》、郑玄《三礼注》树立训诂典范。

6. 地域化传播与地方教育

私学兴盛,如马融设帐授徒,郑玄、卢植皆出其门。郡国设立学官,巴郡太守但望“立文学”,王追为蜀郡守“始兴学校”,推动经学向边地扩散。

汉代经学不仅奠定中国经学传统的基本范式,其“通经致用”的理念深刻塑造了传统政治文化,经学内部的学术争辩也为后世考据学、义理学的发展埋下伏笔。

文章标签:

上一篇:法家思想主导朝政 | 下一篇:白帝城托孤遗命

李广难封将军志

汉朝李广

“李广难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著名典故,源自西汉名将李广的悲剧性人生经历。李广一生战功卓著,却始终未能封侯,最终以自刎结束生命,这一现象

张衡造地动仪

汉朝张衡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东汉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以发明候风地动仪闻名于世。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地动仪研制于阳嘉元年(132年),是世界

汉朝才女蔡文姬的故事

汉朝蔡文姬

蔡文姬(约177年-约249年),名琰,字文姬,又字昭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女性文学家、音乐家和思想家。她的父亲蔡邕是当时著名

汉朝经济繁荣景象

汉朝汉朝

汉朝(前202—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繁荣的黄金时期之一,其经济成就主要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商业、货币制度和对外贸易的全面发展上。以下从多个角度

汉代经学繁荣时

汉朝刘歆

汉代经学繁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官方扶持与制度建设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立五经博士,将《诗》《书》《礼》《易

北汉隋炀养子刘歆称帝

五代十国刘歆

公元589年,隋文帝杀害其养子刘歆,以此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这件事情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是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详细介绍这一事件。隋朝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