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夏商 >> 详情

商汤网开三面德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6-26 | 阅读:8687次
历史人物 ► 商汤

商汤“网开三面”的典故出自《史记·殷本纪》,是体现商汤仁德与治国智慧的重要历史事件。以下从史实背景、典故内涵及历史影响展开分析:

商汤网开三面德

一、典故背景与出处

1. 历史记载

《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汤外出见猎人四面张网捕猎,并祷告“天下四方皆入吾网”。商汤认为此举过于贪婪,遂命撤去三面网,仅留一面,并改祷词为“欲左者左,欲右者右,不用命者乃入吾网”。诸侯闻之,称赞其德行可及禽兽,民心归附。

2. 时代背景

商汤时任夏朝方伯,正值夏桀暴政时期。他通过“网开三面”的举动,与夏桀的残暴形成鲜明对比,为其日后“汤武革命”推翻夏朝积累了政治声望。

二、典故的深层内涵

1. 仁政思想

商汤借此传递“德及禽兽”的理念,倡导节制杀戮,体现早期儒家“仁爱”思想的雏形。《吕氏春秋·异用篇》进一步阐释此为“汤之德及禽兽”。

2. 政治策略

通过象征性举动展示宽容,实则为瓦解夏朝统治的舆论战。汉代刘向《说苑》评价:“汤德至矣,泽及禽兽,况于人乎?”

3. 生态智慧

反映上古时期对可持续渔猎的认知,《礼记·王制》中“獭祭鱼然后渔人入泽梁”的记载与之呼应,体现节制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

三、历史影响与延伸

1. 成为德政典范

后世常以“网开三面”比喻宽厚仁德。周文王“泽及枯骨”、孔子“钓而不纲”等典故均受其影响。

2. 宗教文化演变

商代甲骨文中多见狩猎记载,而“网开三面”可能促成祭祀用牲的规范化,《周礼》明确记载祭祀需“择其毛而卜之”。

3. 文字学佐证

甲骨文“德”字从“彳”从“直”,含“行为正直”之意,商汤此举或为“德”概念的政治实践早期案例。

四、考古与文献印证

1. 考古发现

殷墟出土的兽骨中,鹿科动物占比低于新石器时代,可能与商代规范狩猎有关。而郑州商城遗址出土的网坠数量有限,反映一定管控。

2. 多重记载

除《史记》外,《韩诗外传》《淮南子》均收录此故事,但细节略异,说明战国至汉代广为流传。

3. 国际比较

与古希腊“阿塔兰忒狩猎”传说中拒绝滥杀猎物的情节类似,反映早期文明对生态的共同探索。

商汤“网开三面”既是对夏桀“率遏众力”暴政的批判,也是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重要源头。其通过微观事件传递宏观政治理念的手法,成为后世“以小事大”统治智慧的经典范例,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构建。

文章标签:

上一篇:戴梓的火器发明 | 下一篇:比干直谏被纣王剖心

夏朝的治水传说与史实

夏商大禹

夏朝的治水传说与史实是中国上古历史中极具代表性的议题,涉及神话叙事与早期文明治理水患的实践。以下从传说、考古发现及史学研究的结合角度展开分析

商朝的城墙与防御体系

夏商商朝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世袭制王朝,其城墙与防御体系在早期国家形态中具有显著特点,体现了军事、政治与技术的结合。以下是关于商朝城墙与防御体系的

夏朝的宗教信仰与图腾

夏商甘誓

夏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其宗教信仰与图腾崇拜反映了早期华夏文明的特点,但因年代久远且缺乏直接文字记载,目前主要依靠考古发现和后世

商朝的医学知识与巫术

夏商商朝

商朝(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的医学知识与巫术密切相关,呈现出“医巫不分”的特点,这一现象体现了早期文明对疾病和自然力量的认知方式。以下从多个角

商汤灭夏的历史过程

夏商商汤

商汤灭夏是中国上古时期重要的王朝更替事件,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朝的终结和商朝的建立。以下从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等方面展开阐述:

先商文化探源研究

夏商商汤

先商文化探源研究是对商代前期(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文化起源的探索,重点关注商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地域特征以及与夏文化的互动关系。以下从多个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