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唐朝 >> 详情

刘禹锡的竹枝词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7-16 | 阅读:4688次
历史人物 ► 刘禹锡

刘禹锡的《竹枝词》是中唐时期民歌体诗歌的代表作,展现了巴蜀地区的风土人情与诗人的创新精神。以下从创作背景、文学特色、历史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刘禹锡的竹枝词

1. 创作背景与题材来源

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任夔州(今重庆奉节)刺史期间,受当地民歌启发创作了十一首《竹枝词》。巴渝地区自古有"竹枝"歌舞,民众手持竹枝踏节而歌,内容多咏爱情、劳作和山川风物。刘禹锡将文人诗的凝练与民歌的质朴相结合,实现了对乐府传统的突破。

2. 题材内容特点

地域风情:如"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描绘三峡梯田景观;

爱情抒写:"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运用谐音双关,继承南朝吴歌手法;

民生百态:"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反映少数民族生产场景。

3. 艺术创新价值

体式突破:采用七言四句为主但格律较自由,保留民歌"竹枝""女儿"等和声结构;

语言风格:以俚语入诗却意境清新,如"杨柳青青江水平"的素描式起兴;

* 据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考,该组诗实际开创了"竹枝词"文学类别,后世苏轼杨万里均有仿作。

4. 文学史意义

推动中唐诗坛新乐府运动发展,与白居易《杨柳枝》形成呼应;

为宋代"以诗为词"提供借鉴,其民间采风方式影响陆游《入蜀记》的创作;

清代王士禛评价:"竹枝词始于刘梦得,后人效之,皆附土风。"

5. 文本考辨

现存刘禹锡《竹枝词》两组九首(《刘宾客文集》卷二十七),其中"白帝城头春草生"等四首可能为早期拟作,而"瞿塘嘈嘈十二滩"等更具三峡特色。需注意明末《唐诗归》等选本存在异文差异,如"花红易衰似郎意"或作"花红易落似郎意"。

这些作品不仅是唐诗中的民俗画卷,更通过"怨抑之音"(《旧唐书》评)折射出诗人贬谪生涯中的精神超越,其艺术生命力至今未衰,当代仍有学者用"竹枝体"创作反映都市新貌。

文章标签:竹枝词

上一篇:隋末王世充政权始末 | 下一篇:后周世宗禁佛令评析

李淳风推背图谜

唐朝李淳风

《推背图》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预言典籍,相传为唐代天文学家、易学家李淳风和袁天罡合著,因最后一象中“推背而去”得名。全书共六十象,以谶纬诗配图的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

唐朝杨贵妃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是唐代宫廷史上最具传奇色彩也最具争议的情感关系,其历史背景、政治影响及文化符号意义深远,需要从多角度客观分析。 一、历史背

刘禹锡的竹枝词

唐朝刘禹锡

刘禹锡的《竹枝词》是中唐时期民歌体诗歌的代表作,展现了巴蜀地区的风土人情与诗人的创新精神。以下从创作背景、文学特色、历史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杨国忠权倾朝野

唐朝杨国忠

杨国忠(?—756年),本名杨钊,是唐玄宗时期权倾朝野的外戚与权臣。作为杨贵妃的族兄,他凭借外戚身份与政治手段在开元末年崛起,最终成为唐朝天宝年

刘禹锡的竹枝词

唐朝刘禹锡

刘禹锡的《竹枝词》是中唐时期民歌体诗歌的代表作,展现了巴蜀地区的风土人情与诗人的创新精神。以下从创作背景、文学特色、历史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刘禹锡诗豪风云

唐朝刘禹锡

刘禹锡被后世誉为“诗豪”,其诗风豪迈雄健、意蕴深远,与白居易并称“刘白”,在唐代中晚期诗坛独树一帜。这一称号的由来及其诗歌特色可从以下几个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