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竹枝词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7-16 | 阅读:4688次历史人物 ► 刘禹锡
刘禹锡的《竹枝词》是中唐时期民歌体诗歌的代表作,展现了巴蜀地区的风土人情与诗人的创新精神。以下从创作背景、文学特色、历史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1. 创作背景与题材来源
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任夔州(今重庆奉节)刺史期间,受当地民歌启发创作了十一首《竹枝词》。巴渝地区自古有"竹枝"歌舞,民众手持竹枝踏节而歌,内容多咏爱情、劳作和山川风物。刘禹锡将文人诗的凝练与民歌的质朴相结合,实现了对乐府传统的突破。
2. 题材内容特点
地域风情:如"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描绘三峡梯田景观;
爱情抒写:"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运用谐音双关,继承南朝吴歌手法;
民生百态:"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反映少数民族生产场景。
3. 艺术创新价值
体式突破:采用七言四句为主但格律较自由,保留民歌"竹枝""女儿"等和声结构;
语言风格:以俚语入诗却意境清新,如"杨柳青青江水平"的素描式起兴;
* 据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考,该组诗实际开创了"竹枝词"文学类别,后世苏轼、杨万里均有仿作。
4. 文学史意义
为宋代"以诗为词"提供借鉴,其民间采风方式影响陆游《入蜀记》的创作;
清代王士禛评价:"竹枝词始于刘梦得,后人效之,皆附土风。"
5. 文本考辨
现存刘禹锡《竹枝词》两组九首(《刘宾客文集》卷二十七),其中"白帝城头春草生"等四首可能为早期拟作,而"瞿塘嘈嘈十二滩"等更具三峡特色。需注意明末《唐诗归》等选本存在异文差异,如"花红易衰似郎意"或作"花红易落似郎意"。
这些作品不仅是唐诗中的民俗画卷,更通过"怨抑之音"(《旧唐书》评)折射出诗人贬谪生涯中的精神超越,其艺术生命力至今未衰,当代仍有学者用"竹枝体"创作反映都市新貌。
文章标签:竹枝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