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清朝 >> 详情

乾隆时期的十全武功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6-24 | 阅读:2984次
历史人物 ► 乾隆

乾隆时期的“十全武功”是乾隆皇帝(1711-1799)在《御制十全记》中自诩的十次军事胜利,用以彰显其统治时期的武功成就。这十次战争主要发生在18世纪,涉及边疆巩固、平定叛乱和对外扩张,反映了清王朝鼎盛时期的军事力量与边疆治理策略。

乾隆时期的十全武功

1. 平定准噶尔汗国(1755-1759)

乾隆二十年(1755)至二十四年(1759),清军分两次彻底消灭准噶尔部。准噶尔长期威胁清朝西北边疆,康熙雍正时期曾多次征讨未果。1755年清军趁准噶尔内乱攻占伊犁,但首领阿睦尔撒纳叛变,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军再度西征,彻底平定准部,并顺势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乱(1759),将新疆纳入版图,设伊犁将军管辖。

2. 平定大小金川(1747-1749、1771-1776)

两次金川之役是乾隆朝耗时最长的战争。第一次(1747-1749)因土司莎罗奔叛乱,清军虽取胜但未根治问题。第二次(1771-1776)因土司索诺木联合反抗,清军调用精锐耗时五年,最终通过围困战术攻破碉楼,改土归流,设立懋功厅。

3. 平定西藏叛乱(1750)

珠尔默特那木札勒阴谋割据西藏,清驻藏大臣傅清等设计诛杀叛首后殉职。乾隆派兵入藏平乱,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强化驻藏大臣权力,确立金瓶掣签制度,加强对西藏的控制。

4. 缅甸之役(1765-1769)

因缅甸贡榜王朝侵扰云南边境,清军四次征缅均因水土不服和战术失误受挫。最终双方议和,缅甸名义上称臣,但未实现实际控制,耗费白银900余万两,是十全武功中代价较高的一役。

5. 平定台湾起义(1787-1788)

天地会林在台湾发动反清起义,攻克多地。清廷调动闽浙总督福康安率十万大军渡海镇压,采用剿抚并用策略,1788年俘获林,此后加强对台湾的移民管制。

6. 安南之役(1788-1789)

清军应黎朝请求介入安南(今越南)内乱,攻占升龙(河内),扶植黎维祁复位。后阮惠(西山朝)反击,清军因后勤不继撤退,双方达成妥协,阮惠受封“安南国王”,维持朝贡关系。

7. 廓尔喀之役(1790-1792)

尼泊尔廓尔喀王朝入侵西藏,洗劫扎什伦布寺。福康安率军翻越喜马拉雅山,直逼加德满都,迫使廓尔喀称臣纳贡,确立五年一贡制度,并改革西藏边防与货币体系。

其他重要战役:

平定湖南苗乱(1795):镇压湘黔苗民起义,改土归流推进至苗疆。

平定西北回乱:镇压陕甘回民起义,强化对伊斯兰教区的管理。

评价与影响

十全武功虽有夸大成分(如缅甸、安南实际未取得决定性胜利),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疆域,尤其是新疆、西藏的治理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基础。战争消耗巨大(仅金川之役耗银7000万两),后期国库空虚,埋下嘉道中衰的隐患。军事胜利后推行的屯田、改土归流等政策,促进了边疆经济开发与民族融合。乾隆通过《十全记》将个人功绩与王朝合法性绑定,塑造了“十全老人”的政治形象。

文章标签:武功

上一篇:蓝玉案牵连始末 | 下一篇:甲骨文与商代占卜制度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

清朝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是“经世致用”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学术研究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反对空谈性理的理学末流,强

清朝文化艺术研究

清朝清朝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文化艺术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基础上,融合满汉多元文化,形成了独特风格。以下从多个方面展开分析:1. 书画艺术的传

清朝重臣李鸿章的智慧与远见

清朝清朝

清朝重臣李鸿章的智慧与远见体现在多个方面,其政治、外交、军事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至今仍被广泛讨论。以下从具体史实出发,分析他的智慧与历史贡献:

清末新式学堂教育变革

清朝

清末新式学堂的教育变革是晚清政府在面对内忧外患背景下推行"新政"的重要内容,标志着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向近代化的转型。这一变革始于洋务运动时期的零星

乾隆盛世与人口增长

清朝乾隆

乾隆盛世是清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1735-1796年),这一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口增长显著,成为中国封建时代人口激增的典型范例。以下是关于乾隆

乾隆下江南巡游纪实

清朝乾隆

乾隆皇帝下江南巡游是清朝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帝王南巡活动,历时48年间共进行六次(1751年、1757年、1762年、1765年、1780年、1784年)。其巡游并非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