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指鹿为马乱政
朝代:秦朝 | 时间:2025-08-08 | 阅读:6265次历史人物 ► 赵高
赵高"指鹿为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阴谋事件,发生在秦二世胡亥统治时期(公元前210-前207年),体现了秦末权臣专权、朝纲混乱的典型特征。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这一事件具有深刻的政治背景和多重历史意义:
政治背景方面:
1. 权力结构失衡:秦始皇死后,赵高通过沙丘政变拥立胡亥,设计除掉丞相李斯后独揽大权,担任中车府令兼领郎中令,控制禁军和诏令发布。
2. 胡亥昏庸:二世沉湎享乐,将朝政悉数委托赵高,曾言"大臣至贱,仅袭先帝故伎",暴露其对朝政的漠视。
3. 统治危机:当时陈胜吴广起义已爆发,各地反秦势力蜂起,朝廷统治基础动摇。
事件经过:
公元前207年,赵高为测试朝臣忠诚度,当廷献鹿而坚称是马。史料记载其"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面对这场政治测试:
部分大臣附和赵高
正直之臣坚持实言
持异议者事后皆遭迫害
政治影响:
1. 权力再分配:通过事件清洗异己,《史记》载"后群臣畏高,莫敢言其过"
2. 加速秦亡:加剧统治集团分裂,章邯等将领因此对朝廷失去信心
3. 开创恶例:成为后世"颠倒是非"的政治操典型案例
历史延伸:
1. 制度漏洞:反映秦朝"以法为教"体系的僵化,法律沦为权工具
2. 心理操纵:体现群体心理学中的"多数人暴政"现象
3. 文化象征:演化成语警示权力导致的认识论扭曲
考古佐证:
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中出现"御史大夫"与"郎中令"职权交叉记载,印证当时宦官系统对行政权的渗透。北大藏汉简《赵正书》亦有"大臣浊乱"相关记载,与传世文献形成互证。
该事件本质是官僚系统在绝对权力压迫下的集体异化,其深层原因在于秦朝确立的君主绝对权威制度与官僚体系自身的脆弱性。这一政治闹剧背后,折射出专制政体下权力监督缺位导致的认知扭曲,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政治教训。
文章标签:
上一篇:白起:秦国战神,沙场无敌的将领 | 下一篇:汉朝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