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一称秦昭王,嬴姓,赵氏,名则,又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战国时期秦国国君。早年在燕国做人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与其弟争位,遂立。公元前306年—前251年在
► 秦昭襄王个人资料 ► 秦昭襄王历史事件 ► 秦昭襄王历史百科
板仓胜重(日语:日语:板仓 胜重/いたくら かつしげ)安土桃山时代到江户时代前期的旗本、大名。江户町奉行、京都所司代。板仓家宗家初代。流传至今的史料中大多称板仓伊贺守。胜重以善断的名奉行着称,运用优秀的能
► 板仓胜重个人资料 ► 板仓胜重历史事件 ► 板仓胜重历史百科
公子欣时,字子臧,春秋时期曹国的公子,父亲曹宣公。前578年,曹宣公随晋国在外出征,去世。子臧送葬。公子负刍在国内杀太子,即位,就是曹成公。诸侯请晋国讨伐,晋国因为疲惫,要等几年。子臧安葬父亲,要流亡外国
► 公子欣时个人资料 ► 公子欣时历史事件 ► 公子欣时历史百科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灭赵后,兵临易水,准备攻燕。燕太子丹为挽救燕国,派荆轲为使者,以献督亢地图为名朝见,企图伺机刺杀秦王。当秦王接见荆轲观看地图时,图穷匕首见,荆轲用藏在图中的匕首刺秦王,但未刺
► 荆轲刺秦王个人资料 ► 荆轲刺秦王历史事件 ► 荆轲刺秦王历史百科
二桃杀三士是中国古代一则历史故事,最早记载于《晏子春秋》,后演变成成语,表示用计谋杀人。典故出自于《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十四》。根据原文所述,春秋时代齐景公帐下有三员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
► 二桃杀三士个人资料 ► 二桃杀三士历史事件 ► 二桃杀三士历史百科
鄢陵之战发生于春秋中叶,为晋、楚争霸中原而进行的一次战役。公元前575年春,楚诱使郑国叛晋。同年五月,晋厉公伐郑,楚共王救之,两军相遇于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在战争中,晋国军队善察战机,巧妙指挥,击败同
► 鄢陵之战个人资料 ► 鄢陵之战历史事件 ► 鄢陵之战历史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