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庸调制

► 租庸调制个人资料 ► 租庸调制历史事件 ► 租庸调制历史百科

租庸调制唐朝一度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疋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租庸调定须均田制的配合,一旦均田破坏,租庸调法则失败,武周后由于人口增加,又不断土地兼并,公家已无土地实行均田制,男丁所得土地不足,又要缴纳定额的租庸调,使农民无力负担,大多逃亡。安史之乱后,朝廷负担遽增。唐德宗年间,改行杨炎的两税法,以征收银钱为主。

上一位:载坊 | 下一位:张凤翼

安史之乱撼国本

唐朝租庸调制

安史之乱(755—763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事件,由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发动,持续八年之久,对唐朝政治、经济、军事、社会造成全方位冲击,彻底动摇

后汉建邦初稳定

五代十国租庸调制

后汉建邦初稳定后汉时期,一个新的王朝刚刚建立,国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但经过努力,最终实现了初步的稳定。本文将探讨这一时期国家稳定的重要性

隋代赋税制度特点

隋朝租庸调制

隋代赋税制度的核心是租庸调制,该制度在继承北朝均田制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化调整,形成了以下显著特点:1. 租庸调三位一体结构 租:每丁每年纳粟二石,

南北朝经济制度研究

南北朝租庸调制

南北朝时期(420-589年)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与民族融合并存的阶段,经济制度呈现出多元性、过渡性和地域差异性的特点。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土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