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西周 >> 详情

周代的卜筮文化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7-30 | 阅读:6966次
历史人物 ► 孔子

周代的卜筮文化是中国古代宗教与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通过占卜(卜)和筮法(筮)沟通人神关系,以预测吉凶、指导决策。这一传统可追溯至商代,但在周代发展出更系统的制度和思想内涵。以下是其主要特征与表现:

周代的卜筮文化

1. 卜与筮的区分

卜指龟甲或兽骨(如牛肩胛骨)的灼烧占卜,通过裂纹(兆象)判断吉凶,承袭自商代;筮则用蓍草或竹签进行数字演算,形成卦象(如《周易》的六十四卦)。周人将两者结合,形成“先筮后卜”的惯例,体现理性化趋势。

2. 官方垄断与制度化管理

卜筮由史官(如太卜、卜师、筮人)执掌,纳入《周礼》职官体系。重大事务如征战、祭祀、立嗣等均需占卜,程序严格。《尚书·洪范》记载,周王遇疑难需“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最终以卜筮结果定夺。

3. 《周易》的体系化

周代筮法以《周易》为经典,其卦爻辞融合历史经验(如“帝乙归妹”“康侯用锡马蕃庶”)与哲学思考,形成符号化推演系统。春秋时期,卦象解读逐渐脱离单纯占验,向义理阐释发展,为儒家易学奠定基础。

4. 卜筮的宗教与政治功能

- 神权辅佐王权:以“天命靡常”观念强化统治合法性,如周克商后以“占卜受命”自证。

- 规范社会行为:卜筮结果可约束贵族,如《左传》载晋献公欲立骊姬,卜筮示凶仍执意行之,终致内乱。

5. 考古与文献印证

西周甲骨文(如陕西岐山凤雏村出土甲骨)包含“册告”“祷祀”等刻辞,内容多涉祭祀与战争,与《诗经》《周礼》记载吻合。

6. 思想转型的过渡性

西周中后期,人文理性兴起,卜筮逐渐从“决疑”工具转向道德劝诫。如《周易·系辞》强调“善为易者不占”,孔子主张“不占而已矣”,反映其工具性弱化、哲理化增强的趋势。

周代卜筮文化是先秦宗教思维与早期国家治理结合的典型,其制度、文本与技术深刻影响了后世的阴阳五行学说与术数传统。

文章标签:

上一篇:伯夷叔齐耻周粟 | 下一篇:墨子与墨家学派传承

姜子牙辅佐兴周

西周姜子牙

姜子牙(约前1156—约前1017),本名吕尚,字子牙,又称姜太公、太公望,是中国商周之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他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兴周灭商,是

周召共和的历史意义

西周共和

周召共和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政治时期,发生在西周晚期(约公元前841年),因周厉王暴政引发国人暴动,厉王被逐,由周公、召公两大贵族共同执政,史

西周时期的漆器工艺

西周周公

西周时期的漆器工艺是中国古代漆器发展的重要阶段,继承了商代漆器技术的传统,并在器型、纹饰、用途等方面有所创新和发展。西周漆器以木胎为主,兼有

许文叔封许国

西周许文叔

许文叔封许国是西周初期分封的重要历史事件,反映了周王朝"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政治策略。根据《左传》《史记》等史料记载,许文叔是姜姓吕氏的后裔,

周代的卜筮文化

西周孔子

周代的卜筮文化是中国古代宗教与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通过占卜(卜)和筮法(筮)沟通人神关系,以预测吉凶、指导决策。这一传统可追溯至

孔子周游列国

春秋战国孔子

孔子周游列国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为实现政治理想而进行的一次长达14年(公元前497—前484年)的列国之旅。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是周王室衰微、诸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