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的卜筮文化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7-30 | 阅读:6966次历史人物 ► 孔子
周代的卜筮文化是中国古代宗教与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通过占卜(卜)和筮法(筮)沟通人神关系,以预测吉凶、指导决策。这一传统可追溯至商代,但在周代发展出更系统的制度和思想内涵。以下是其主要特征与表现:
1. 卜与筮的区分
卜指龟甲或兽骨(如牛肩胛骨)的灼烧占卜,通过裂纹(兆象)判断吉凶,承袭自商代;筮则用蓍草或竹签进行数字演算,形成卦象(如《周易》的六十四卦)。周人将两者结合,形成“先筮后卜”的惯例,体现理性化趋势。
2. 官方垄断与制度化管理
卜筮由史官(如太卜、卜师、筮人)执掌,纳入《周礼》职官体系。重大事务如征战、祭祀、立嗣等均需占卜,程序严格。《尚书·洪范》记载,周王遇疑难需“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最终以卜筮结果定夺。
3. 《周易》的体系化
周代筮法以《周易》为经典,其卦爻辞融合历史经验(如“帝乙归妹”“康侯用锡马蕃庶”)与哲学思考,形成符号化推演系统。春秋时期,卦象解读逐渐脱离单纯占验,向义理阐释发展,为儒家易学奠定基础。
4. 卜筮的宗教与政治功能
- 神权辅佐王权:以“天命靡常”观念强化统治合法性,如周克商后以“占卜受命”自证。
- 规范社会行为:卜筮结果可约束贵族,如《左传》载晋献公欲立骊姬,卜筮示凶仍执意行之,终致内乱。
5. 考古与文献印证
西周甲骨文(如陕西岐山凤雏村出土甲骨)包含“册告”“祷祀”等刻辞,内容多涉祭祀与战争,与《诗经》《周礼》记载吻合。
6. 思想转型的过渡性
西周中后期,人文理性兴起,卜筮逐渐从“决疑”工具转向道德劝诫。如《周易·系辞》强调“善为易者不占”,孔子主张“不占而已矣”,反映其工具性弱化、哲理化增强的趋势。
周代卜筮文化是先秦宗教思维与早期国家治理结合的典型,其制度、文本与技术深刻影响了后世的阴阳五行学说与术数传统。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