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唐朝 >> 详情

张巡死守睢阳城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6-06 | 阅读:216次
历史人物 ► 阳城

张巡死守睢阳城是唐代安史之乱期间一场极为惨烈的防御战,发生于公元757年(至德二年)。以下从历史背景、战斗过程、战略意义等多个方面展开:

张巡死守睢阳城

一、历史背景

1. 安史之乱爆发: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叛军迅速攻占洛阳、长安唐朝半壁江山陷落。

2. 睢阳的战略地位:睢阳(今河南商丘)是漕运枢纽,扼守江淮门户,叛军若攻占此地,将切断唐廷与南方赋税重地的联系。

二、守城将领与准备

张巡:原为真源县令,后率兵抗敌,以少胜多闻名。

许远:睢阳太守,主动让权于张巡负责军事指挥。

兵力对比:守军不足7000人,面对尹子琦统率的13万叛军。

三、战斗过程

1. 初期防御(757年1月):

- 张巡采取主动出击策略,多次夜袭敌营,焚烧攻城器械。

- 使用心理战,以草人借箭(《资治通鉴》记载为"夜缒草人"),后演化为"草人借箭"典故原型。

2. 长期围困(3-10月):

- 叛军切断补给,城内粮食耗尽,守军以树皮、纸张充饥,甚至出现人相食的惨况。

- 张巡杀妾飨士(《新唐书》记载),虽存争议,但反映了极端困境。

3. 最终陷落(10月9日):

- 城破时仅存400余人,张巡、许远等36名将领后不屈遇害。

四、战略意义

1. 拖延叛军南下:10个月的坚守为唐军重整赢得时间,保住了江淮经济命脉。

2. 精神象征:成为唐代忠勇精神的代表,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中力赞其功。

3. 军事创新:张巡的防御战术(如改良抛石机、心理战)被后世兵家研究。

五、争议与评价

人相食争议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质疑细节真实性,但整体肯定其贡献。

朝廷褒奖:战后追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图形凌烟阁,民间多建祠祭祀。

六、延伸知识

1. 相关人物

- 南霁云突围求援未果,断指明志的典故。

- 贺兰进明拒发援兵,被后世谴责。

2. 文学影响文天祥《正气歌》中"为张睢阳齿"即指张巡拒降时咬碎牙齿的事迹。

此战展现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罕见的顽强防御,其"以少抗多、以弱拒强"的特点,与西方的温泉关战役常被 comparative 研究。现代史学界普遍认为,张巡虽未逆转战局,但为唐王朝续命起到了关键作用。

文章标签:

上一篇:周罗睺江淮战死 | 下一篇: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鱼俱罗:唐朝名将的传奇一生

唐朝传奇

鱼俱罗是隋末唐初著名的武将,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在历史记载中虽事迹不算丰赡,但个性鲜明,兼具勇猛与悲剧色彩。以下依据史实梳理其生平及历史评价

白居易的社会批判诗歌及其时代意义

唐朝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是中唐时期最具现实主义精神的诗人之一,其社会批判诗歌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的动荡与矛盾。他的创作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

安西都护府孤军守

唐朝吐蕃

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置的重要军政机构,自640年设立至8世纪末逐渐衰落,其“孤军坚守”的历史主要体现在唐王朝中后期内乱频发、西域与中原联系几近

白居易讽喻新乐府

唐朝白居易

白居易的讽喻新乐府是中唐时期诗歌革新的重要实践,其创作以《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为代表,鲜明体现了"文章合为时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这些

夏朝都城阳城遗址

夏商阳城

夏朝都城阳城遗址是中国考古学界探索夏文化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根据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阳城被认为是夏王朝中晚期的政治中心,其地理位置在学术上存

张巡死守睢阳城

唐朝阳城

张巡死守睢阳城是唐代安史之乱期间一场极为惨烈的防御战,发生于公元757年(至德二年)。以下从历史背景、战斗过程、战略意义等多个方面展开: 一、历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