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五代十国 >> 详情

石重贵誓死不称臣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6-14 | 阅读:5128次
历史人物 ► 石敬瑭

石重贵誓死不称臣的事件发生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末代君主少帝(石重贵)执政期间,是后晋与契丹(辽国)关系恶化的关键转折点。以下从背景、事件经过、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石重贵誓死不称臣

一、历史背景

1. 后晋的建立与契丹的依附关系

后晋高祖石敬瑭为夺取后唐政权,于936年以割让幽云十六州、自称"儿皇帝"的条件换取契丹军事支持。这种屈辱的依附关系成为后晋政权合法性的原罪。

2. 石重贵的继位与外交转向

942年石敬瑭去世,其侄石重贵继位(史称后晋出帝)。相较于叔父的妥协政策,石重贵在景延广等主战派支持下,采取强硬态度。据《旧五代史》记载,他即位后仅向辽太宗耶律德光称"孙"而不称臣,公开宣称"先帝是北朝所立,今上乃中国自策"。

二、事件经过

1. 外交决裂的直接原因

943年,契丹以"未按藩臣礼贺即位"为由问责后晋。石重贵派使者乔荣交涉时,景延广当面宣称:"晋有横磨大剑十万口,翁(指辽太宗)要战则来!"(见《资治通鉴·后晋纪四》),彻底激化矛盾。

2. 军事对抗阶段(944-946年)

- 第一次战争(944):契丹分兵南下,后晋在戚城之战、马家口之战中取胜,但934年黄河决口迫使契丹退兵。

- 第二次战争(945年):后晋在阳城白团卫村之战以火攻大破契丹,但主帅杜重威拒绝乘胜追击。

- 决定性战役(946年):契丹第三次南侵,杜重威率主力投降,导致开封陷落。

3. 誓死不降的结局

947年正月,石重贵后拒绝按照辽太宗要求献上降表,仅手书"孙重贵",最终与太后李氏等被流放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后晋灭亡。北宋《册府元龟》记载其"虽在幽辱,终不屈节"。

三、历史影响

1. 加速中原王朝格局重构

后晋灭亡促成契丹短暂占领中原(辽太宗改国号"大辽"),但因其统治失策引发反抗,导致刘知远趁机建立后汉,开启五代后期政权更迭。

2. 民族关系复杂化

事件暴露了以"父子之国"维系民族关系的脆弱性,为后来北宋处理辽、金关系提供反面教材。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批评石敬瑭"屈辱之甚",而肯定石重贵"犹有生人之气"。

3. 军事教训的借鉴

后晋本可通过河北藩镇(如成德军)构建防线,但因中央猜忌导致战略失误。这一教训被周世宗柴荣吸取,推动禁军改革。

四、延伸讨论

1. 历史评价的争议

司马光认为石重贵"倔强于既败之后,则为差强"(《资治通鉴》注);但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其"外示亢厉,内实恇怯",未能善用李守贞等将领。

2. 考古佐证

20世纪在辽宁朝阳出土的辽代《耶律羽之墓志》记载"晋主背恩,举兵南讨",证实契丹视角下的战争叙事。

这一事件深刻反映了10世纪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的政治博弈逻辑,其失败根源不仅在于军事悬殊,更在于后晋内部将相离心(如杜重威叛变)和战略短视(过度依赖黄河防御)。石重贵的悲剧性抵抗,成为中国古代羁縻政策失败的一个典型样本。

文章标签:

上一篇:杜牧咏史怀古诗 | 下一篇:隐士陈抟老祖传

安重荣举兵反晋

五代十国石敬瑭

安重荣举兵反晋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天福六年(941年)的一场重要叛乱事件,体现了当时藩镇割据与中央集权的尖锐矛盾。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梳理和扩展分

刘旻联辽攻后周

五代十国刘旻

刘旻联辽攻后周是五代十国末期北汉与辽国联合进攻后周的重要军事行动,发生于公元954年至955年。这一事件是五代政权更迭与民族关系交织的典型案例,以下

赵弘殷征讨李守贞

五代十国赵弘

赵弘殷征讨李守贞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政权平定地方藩镇叛乱的重要军事行动。根据《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等史料记载,此事发生于后周太祖郭威广顺元年

李存勖与后唐兴衰

五代十国李存勖

李存勖与后唐兴衰 李存勖(885-926年),沙陀族人,后唐开国皇帝,是五代十国时期极具传奇色彩的军事统帅和政治人物。其一生功过鲜明,既以军事天才奠定

孟知祥后蜀建国始末

五代十国石敬瑭

孟知祥后蜀建国始末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展现了地方割据政权在中央权威衰微时的崛起过程。以下从多个方面展开叙述:一、背景与早年

孟知祥割据史话

五代十国石敬瑭

孟知祥割据史话: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奠基者孟知祥(874年-934年),字保胤,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人,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政权的实际奠基者。其割据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