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五代十国 >> 详情

刘旻联辽攻后周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7-31 | 阅读:6008次
历史人物 ► 刘旻

刘旻联辽攻后周是五代十国末期北汉与辽国联合进攻后周的重要军事行动,发生于公元954年至955年。这一事件是五代政权更迭与民族关系交织的典型案例,以下从背景、过程、结果及历史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刘旻联辽攻后周

一、历史背景

1. 北汉的建立

刘旻(原名刘崇)是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弟。后汉灭亡后,刘旻于951年在太原称帝,建立北汉,割据河东地区。北汉地狭兵弱,为对抗后周,长期依附辽国,称辽帝为“叔皇帝”,形成藩属关系。

2. 后周的统一压力

后周太祖郭威(951年即位)及其养子柴荣(954年继位,即周世宗)致力统一中原,对北汉形成战略包围。刘旻为自保,必须依靠辽国军事支援。

3. 辽国的战略意图

辽国希望通过扶持北汉牵制中原政权,阻止后周壮大,同时获取经济利益(如岁贡)。辽穆宗耶律璟此时虽内政不稳,但仍保持对中原事务的干预能力。

二、战役过程

1. 高平之战(954年)

刘旻趁郭威新丧、柴荣初即位之机,联合辽将杨衮率联军南下。后周世宗亲征,双方在高平(今山西高平)决战。

- 辽军作用有限:杨衮见周军严整,未全力参战,北汉军大败,刘旻仅率百余骑逃回太原。

- 后周反攻:柴荣乘胜围攻太原,因粮草不济和辽军援兵逼近,被迫撤军。

2. 后续拉锯战(955年后)

北汉在辽国支持下不断扰后周边境,后周则通过修筑堡垒(如李筠镇守潞州)逐步压缩北汉生存空间。柴荣的“先南后北”战略暂缓了对北汉的全面进攻。

三、结果与影响

1. 北汉的衰落

高平之战耗尽北汉精锐,此后只能依赖辽国苟延残喘。刘旻于954年忧愤而亡,其子刘承钧继位,继续臣服辽国。

2. 后周政权巩固

柴荣通过此战树立权威,奠定改革基础(如整顿禁军、推行均田制),为北宋统一奠定基础。

3. 辽国对中原政策的调整

辽国意识到后周实力,转而采取“以汉制汉”策略,扶持北汉的同时避免直接大规模介入。

四、深层分析

民族政权互动模式:北汉与辽国的关系体现了五代时期“蕃汉联合”的典型模式,类似后晋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但北汉的依附更显被动。

军事地理因素:太原“表里山河”的地形使北汉易守难攻,后周/北宋最终通过长期经济封锁(如赵光义灭北汉时凿汾水灌城)才完成统一。

历史评价分歧:刘旻联辽被视为“引狼入室”,但其选择受限于地缘政治;柴荣的果断反击则被后世赞为“五代第一明君”的标杆。

这一事件反映了五代政权更迭中军事、外交与民族关系的复杂性,也是北宋最终解决“北汉—辽国”同盟的历史前奏。

文章标签:

上一篇:柳公权楷书名世 | 下一篇:苏辙稳健政论家

杜重威降契丹丧国

五代十国刘知远

杜重威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重要将领,其投降契丹(辽朝)的行为直接加速了后晋的灭亡,成为历史上备受争议的叛降案例。以下是关于这一事件的详细分析

周行逢割据武平军

五代十国宋太祖

周行逢是五代十国后期割据武平军(今湖南大部及周边地区)的重要军阀。其活动时间主要在公元10世纪中叶,正值中原王朝更迭频繁、地方势力崛起的混乱时期

赵光义统一南方诸国

五代十国赵光义

赵光义(即宋太宗)是北宋第二位皇帝,他在统一南方诸国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尽管南方的多个割据政权主要是在其兄宋太祖赵匡胤时期被平定,但赵光

孙晟南唐忠烈臣子

五代十国孙晟

孙晟(?-956年),原名凤,又名忌,南唐著名大臣,以忠烈刚直著称,官至南唐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宰相),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

刘旻联辽攻后周

五代十国刘旻

刘旻联辽攻后周是五代十国末期北汉与辽国联合进攻后周的重要军事行动,发生于公元954年至955年。这一事件是五代政权更迭与民族关系交织的典型案例,以下

刘旻踞北汉抗周

五代十国刘旻

刘旻(895―954年),原名刘崇,五代十国时期北汉开国君主,是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弟。后周太祖郭威篡夺后汉政权后,刘旻于951年在太原称帝,沿用“汉”为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