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智解白登围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8-14 | 阅读:7990次历史人物 ► 陈平
陈平智解白登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谋略案例,发生在西汉初期(公元前200年)。当时汉高祖刘邦率军北伐匈奴,因轻敌冒进被匈奴单于冒顿率40万骑兵围困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北),史称“白登之围”。陈平作为刘邦的重要谋臣,在此危局中献上奇计,最终使汉军脱险。以下是具体分析:
1. 事件背景与困境
刘邦统一中原后,轻视匈奴实力,亲率32万大军北伐。冒顿单于佯装败退,诱汉军深入至白登山,随后以骑兵切断汉军后勤,形成合围。汉军被困七天,粮草断绝,天寒地冻,外部援军无法突破匈奴防线,形势极其危急。
2. 陈平的谋略核心
情报分析:陈平发现冒顿单于与新得的阏氏(王后)感情甚笃,且匈奴内部存在部落利益矛盾。
心理战术:派使者暗中以厚礼贿赂阏氏,并暗示若汉军覆灭,单于将掳掠中原,威胁其地位。同时散布谣言,称汉朝即将派大军增援。
虚实结合:一面让阏氏劝单于退兵,一面在包围圈留出缺口,使匈奴误以为汉军仍有突围实力。
3. 历史记载依据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高祖用陈平秘计,使使间厚遗阏氏……”《汉书》补充称此计“世莫得闻”,显示其高度机密性。后世学者推测,陈平可能同时利用匈奴部落对物资分配的不满,分化其联盟。
4. 后续影响与争议
脱困后刘邦采纳娄敬建议,开启“和亲政策”,暂时缓解汉匈矛盾。
历代对陈平之计有不同解读:明代王世贞认为此计“近乎诡道”,但也承认其有效性;现代军事学者则视其为早期“信息战”范例。
考古发现证实,白登之围后汉朝加强了对北方长城的修缮,如大同汉长城遗址中的防御工事可能与此相关。
5. 战略启示
陈平的成功在于精准把握敌方心理弱点(单于的猜疑、阏氏的嫉妒)与内部矛盾,结合威慑(假援军)与利诱(财物),以最小代价化解危机。这一案例成为后世“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经典参考,也反映了汉初面对匈奴时“韬光养晦”的务实策略。白登之围的结局深刻影响了汉代乃至后世中原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外交与军事方针。
文章标签:
上一篇:秦朝社会变革与转型 | 下一篇:曹丕:文采风华,魏国建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