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清朝 >> 详情

慈禧垂帘听政始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6-18 | 阅读:2766次
历史人物 ► 慈禧

慈禧垂帘听政始于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通过“辛酉政变”掌握清廷实权,其过程与影响可从以下多角度展开:

慈禧垂帘听政始

一、垂帘听政的历史背景

1. 咸丰帝逝世与顾命八大臣

咸丰帝于1861年8月在热河(今承德)病逝,临终前任命肃顺、载垣、端华等八人为“顾命大臣”,辅佐幼帝载淳同治帝)。咸丰帝为防止后宫干政,明确禁止慈禧干预朝政,但未料其政治野心。

2. 两宫太后的权力诉求

慈禧(叶赫那拉氏)与慈安太后(钮祜禄氏)作为同治帝生母与嫡母,不甘被排除于权力核心。慈禧联合慈安,秘密联络在京的恭亲王奕訢,策划夺权。

二、辛酉政变与垂帘制度的建立

1. 政变过程

1861年11月,两宫太后借返京之机发动政变:

- 以“擅改谕旨”等罪名逮捕肃顺(后被处决),载垣、端华被逼自尽。

- 废除“顾命八大臣”体制,改由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奕訢出任议政王,总揽军机处

2. 垂帘形式

- 同治帝登基后,御座后设纱帘,慈禧与慈安在帘后听政,裁决奏章。

- 实际权力由慈禧主导,慈安性格温和,逐渐被边缘化。

三、垂帘听政的政治运作

1. 权力结构特点

- 名义与实质分离:皇帝年幼时为“暂代”,但慈禧通过延长垂帘时间(如同治帝亲政后仍干预)逐步固化制度。

- 平衡宗室与汉臣:重用奕訢、曾国藩李鸿章等,同时防范奕訢势力过大(如1884年“甲申易枢”罢免奕訢)。

2. 对晚清政局的影响

- 中央集权强化:慈禧通过密折制度、人事牢牢控制地方督抚。

- 保守政策延续:虽支持洋务运动,但拒绝政体改革(如镇压戊戌变法),导致清廷错失转型机遇。

四、国际视角下的垂帘听政

西方列强最初对女性统治者持怀疑态度,但慈禧通过外交手段(如允许外国公使驻京、委任赫德掌管海关)维持了清廷表面稳定。然而,其统治期间列强侵华加剧(如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暴露了垂帘体制的脆弱性。

五、垂帘听政的终结与评价

慈禧共三次垂帘(同治初年、光绪初年、戊戌政变后),直至1908年去世。这一制度打破清代“后妃不得干政”祖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女性专权的典型。其统治兼具“精明权术”与“顽固守旧”,最终加速了清王朝的衰亡。

文章标签:

上一篇:明朝移民闯关东史 | 下一篇:九侯女触怒纣王

新疆建省

清朝伯克制

新疆建省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重要的边疆治理举措,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该地区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这一进程始于清朝光绪十年(1884年),是在左宗棠率军平定阿

民族团结政策在清朝的实施与成效

清朝清朝

清朝的民族团结政策主要体现在其对多元民族的治理策略上,通过制度设计、文化融合、军事控制和经济整合等多种手段,维持了多民族帝国的统一与稳定。以

同治中兴政局稳定

清朝同治

同治中兴(1862-1874年)是清朝晚期在同治帝统治时期出现的短暂政治稳定与社会经济恢复阶段,其背景、表现与局限性如下:一、历史背景 1. 内忧外患暂缓:太

乾隆诗词文化成就

清朝乾隆

乾隆帝(1711—1799)作为清朝第六位皇帝,其诗词创作在数量上极为惊人,现存诗作逾四万三千首,远超中国历史上其他帝王。尽管文学价值历来评价不一,但其

戊戌变法与维新运动

清朝慈禧

戊戌变法与维新运动是中国晚清时期由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僚推动的两场重要改革运动,两者在时间、内容和影响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以下从背景、内容、失败

慈禧挪用军费庆寿

清朝慈禧

慈禧太后挪用军费庆寿是晚清历史中备受争议的事件,主要涉及1894年甲午战争前后为筹办六十岁寿辰(1894年11月)而调用海军经费的行为。以下依据史实分点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