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建省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8-03 | 阅读:5997次历史人物 ► 伯克制
新疆建省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重要的边疆治理举措,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该地区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这一进程始于清朝光绪十年(1884年),是在左宗棠率军平定阿古柏入侵和收复伊犁后推动的。
新疆建省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边疆危机:19世纪中叶,浩罕国军官阿古柏入侵新疆,建立伪政权,沙俄亦趁机占领伊犁。清廷在左宗棠的坚持下出兵西征,最终收复新疆,凸显了加强边疆管理的紧迫性。
2. 军政分离需求:此前新疆实行军府制(如伊犁将军管辖),民政由伯克(本地贵族)管理,导致效率低下且易滋生割据。建省后设巡抚、布政使等职,纳入全国统一的省-府-县体系。
3. 开发与经济整合:建省后推行屯田、移民实边、兴修水利(如修复坎儿井),并征收赋税,促进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左宗棠曾提出“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的战略思想。
建省后的行政调整包括:
首任巡抚刘锦棠设立迪化(今乌鲁木齐)为省会,全疆分设四道(镇迪道、阿克苏道、喀什噶尔道、伊塔道),下辖六府、十厅、三州、二十一县。
设立学堂、驿站,推广汉文化教育,同时保留部分维吾尔伯克作为基层过渡。
历史意义:
巩固了西北边防,为后来应对俄、英渗透奠定基础。
推动民族交融,汉族移民增加(如湘军戍边后代留驻),但清廷对伊斯兰教采取“因俗而治”政策,避免激化矛盾。
为民国及新中国时期的新疆行政区划提供了框架,1949年后进一步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需要注意的是,建省初期仍面临财政依赖内地协饷、民族纠纷等问题,但其制度化建设对现代中国疆域形成具有深远影响。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