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春秋战国 >> 详情

苏秦合纵抗强秦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5-18 | 阅读:9398次
历史人物 ► 合纵

苏秦合纵抗强秦是战国中后期重要的外交与军事战略,主要发生在公元前4世纪末至3世纪初。这一策略以联合六国(齐、楚、燕、韩、赵、魏)对抗日益强大的秦国为核心,体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外交智慧。

苏秦合纵抗强秦

主要史实与背景

1. 苏秦的政治主张

苏秦师从鬼谷子,提出“合纵”战略,主张“从(纵)约”联合六国,形成南北纵向联盟。他游说各国时强调秦国“虎狼之国”的威胁,提出“不并力,必被秦所灭”的观点。据《战国策》记载,苏秦曾佩六国相印,短暂促成六国联盟。

2. 六国联盟的成效与局限

- 军事威慑:合纵一度迫使秦国15年不敢出函谷关(前333—前318年),例如前318年五国攻秦(楚未实质参战),虽被击退,但延缓了秦的东扩。

- 内部矛盾:六国利益难以调和。例如齐国暗中与秦交好,燕、赵互有领土争端,导致联盟名存实亡。苏秦晚年因齐燕矛盾被齐湣王车裂。

3. 秦国的反制策略

秦国采用张仪的“连横”策略,以“远交近攻”分化六国。例如前311年,秦惠文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楚国断交齐国,导致楚怀王孤立战败(丹阳之战)。

4. 历史评价

- 短期效果:合纵延缓了统一进程,为六国赢得喘息时间。

- 长期失败:六国缺乏持久信任,终被秦各个击破。司马迁评苏秦“其术长于权变”,但“不能善终”。

延伸知识

地理因素:六国分布松散,后勤协同困难;秦国据守函谷关,易守难攻。

经济基础:秦拥关中、巴蜀粮仓,而六国经济独立性较强,难以整合资源。

纵横家的影响:苏秦、张仪等开创了以游说影响国际格局的先例,后世称为“纵横之术”。

苏秦的合纵虽未根本改变秦强六弱的格局,但其战略思想成为战国外交战的经典案例,凸显了弱国对抗强权的现实困境。

文章标签:

上一篇:商容智谋与西周政治 | 下一篇:甘罗十二拜相

晋楚城濮之战

春秋战国先轸

晋楚城濮之战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之间的一场关键性战役,发生于公元前632年(周襄王二十年),是晋文公重耳争霸中原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左传》详

张仪连横破六国

春秋战国张仪

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连横策略辅佐秦国,瓦解六国合纵联盟,为秦统一天下奠定基础。其外交与军事手段的巧妙结合,深刻影响了战国格局。以下

苏秦合纵抗强秦

春秋战国合纵

苏秦合纵抗强秦是战国中后期重要的外交与军事战略,主要发生在公元前4世纪末至3世纪初。这一策略以联合六国(齐、楚、燕、韩、赵、魏)对抗日益强大的秦

楚国才子屈原与楚辞的传世之美

春秋战国屈原

1. 屈原与楚辞的历史背景: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是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政治家、诗人,被誉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生活在楚国由盛转

苏秦合纵抗强秦

春秋战国合纵

苏秦合纵抗强秦是战国中后期重要的外交与军事战略,主要发生在公元前4世纪末至3世纪初。这一策略以联合六国(齐、楚、燕、韩、赵、魏)对抗日益强大的秦

合纵连横谋纵横家智慧

春秋战国合纵

合纵连横是古代中国重要的战略手段之一,它通过策略性结盟,帮助各个势力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取得优势地位。这种策略背后的智慧,深植于纵横家的思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