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徐晃勇救樊城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6-08 | 阅读:6175次
历史人物 ► 徐晃

徐晃勇救樊城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汉关羽北伐期间的重要战役,体现了徐晃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曹魏军队的战斗力。

徐晃勇救樊城

1. 战役背景

219年,关羽发动北伐,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操一度考虑迁都避其锋芒,后在司马懿蒋济建议下,联合孙权牵制关羽。此时,徐晃受命救援樊城,但麾下多为新兵,战斗力有限。

2. 徐晃的军事策略

徐晃抵达前线后,并未贸然进攻,而是稳扎稳打。他先在阳陵陂驻扎,等待后续援军。面对关羽的严密防线,他采取声东击西战术,佯攻围头,实则突袭四冢,成功突破关羽防线。他还利用心理战术,让士兵高喊“樊城已破”,动摇蜀军士气。

3. 战役关键点

- 反客为主:徐晃虽兵力不足,但利用关羽军久战疲惫的弱点,主动出击,成功解围。

- 战术灵活:他避免正面交锋,凭借机动战术切割关羽军阵型,使其首尾难顾。

- 协同作战:曹操派殷署、朱盖等率十二营精锐增援,加强了徐晃的战斗力。

4. 历史意义:

樊城之战是关羽北伐的转折点。徐晃的胜利不仅解除了樊城之围,也为曹魏与孙权的联合反攻创造了条件。随后吕蒙偷袭荆州,导致关羽败走麦城,蜀汉失去了荆州的战略要地。

5. 补充知识

- 徐晃被曹操称赞为“有周亚夫之风”,此战体现了其治军严明、善用谋略的特点。

- 关羽在樊城失利与其后方空虚有关,荆州守备不足,最终被孙权趁虚而入。

- 此战展现了三国时期名将的战术智慧,也反映了魏蜀吴三方博弈的复杂性。

文章标签:

上一篇:贾后乱政启八王之乱 | 下一篇:晋朝时期的地方豪强与政治格局

刘禅:蜀汉后主的兴衰成败

三国蜀汉

刘禅(207年-271年),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223年-263年在位)。作为蜀汉政权的继承者,刘禅的统治长达40年,

三国时期的商贸与经济发展

三国三国

三国时期的商贸与经济发展呈现出区域化、军事化与转型期的特点,受到政治分裂、战争需求和社会变迁的多重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区域经济

孙权:江东之霸,东吴开国皇帝

三国孙权

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人,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建立者和开国皇帝(229年称帝,谥号“吴大帝”)。他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

定军山之战壮志

三国张郃

定军山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蜀汉与曹魏之间一场关键性战役,发生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标志着刘备集团汉中争夺战的战略性胜利。此战不仅是战术运用的

徐晃勇救樊城

三国徐晃

徐晃勇救樊城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汉关羽北伐期间的重要战役,体现了徐晃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曹魏军队的战斗力。 1. 战役背景: 219年,关羽发动北伐

徐晃 - 魏国军事才能卓越

三国徐晃

魏国军事奇才徐晃(约1000字)徐晃作为三国时期魏国卓越的军事家和战略家,其军事才能和战功备受赞誉。他出生于中国东汉末年,在混乱动荡的时局中成长,历经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