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运甓励志典
朝代:晋朝 | 时间:2025-06-15 | 阅读:8918次历史人物 ► 资治通鉴
陶侃运甓(pì)是东晋名将陶侃的励志典故,出自《晋书·陶侃传》。这一故事展现了陶侃以勤勉自励、居安思危的处世哲学,对后世影响深远。以下是具体内容和相关扩展:
1. 典故核心内容
陶侃在广州任职期间,为防安逸消磨意志,每日清晨将一百块砖(甓)从室内搬到院外,傍晚再搬回,风雨无阻。下属不解,他解释道:“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意指自己志在收复中原,若贪图安逸,恐失斗志。
2. 历史背景与深意
- 陶侃出身寒门,凭借实干成为东晋重臣,其作为与当时崇尚清谈的士族风气形成对比。
- “运甓”不仅是锻炼体魄,更是隐喻“时刻准备”的军事思维——西晋灭亡后,北方战乱频仍,陶侃此举隐含北伐志向。
3. 相关典故延伸
- “惜分阴”:陶侃常言“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强调时间管理。
- “木屑竹头”:他连造船废弃的木屑、竹头都保存备用,后大雪时撒木屑防滑,体现其务实作风。
4. 后世评价与影响
- 南宋陆游在《病起书怀》中化用:“陶公运甓岂无谓,正恐筋骸成惰夫。”
- 明代王阳明在《传习录》中以此为例,强调“事上磨炼”的心学理念。
5. 现代启示
- 行为心理学角度:通过仪式化动作(如运甓)强化自律,与“微习惯”理论相通。
- 管理学借鉴:陶侃的“综理微密”被视为早期精细化管理的范例,《资治通鉴》称其“终日敛膝危坐,阃外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
补充:陶侃还发明了“限饮酒”制度,以“樗蒱”(工具)喻无益之事,下令投入江中,反映了其“戒奢靡、重实效”的治理思想。这一系列言行共同构成了东晋乱世中罕见的实干家形象,与“运甓”精神一脉相承。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