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晋朝 >> 详情

陶侃运甓励志典

朝代:晋朝 | 时间:2025-06-15 | 阅读:8918次
历史人物 ► 资治通鉴

陶侃运甓(pì)是东晋名将陶侃的励志典故,出自《晋书·陶侃传》。这一故事展现了陶侃以勤勉自励、居安思危的处世哲学,对后世影响深远。以下是具体内容和相关扩展:

陶侃运甓励志典

1. 典故核心内容

陶侃在广州任职期间,为防安逸消磨意志,每日清晨将一百块砖(甓)从室内搬到院外,傍晚再搬回,风雨无阻。下属不解,他解释道:“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意指自己志在收复中原,若贪图安逸,恐失斗志。

2. 历史背景与深意

- 陶侃出身寒门,凭借实干成为东晋重臣,其作为与当时崇尚清谈的士族风气形成对比。

- “运甓”不仅是锻炼体魄,更是隐喻“时刻准备”的军事思维——西晋灭亡后,北方战乱频仍,陶侃此举隐含北伐志向。

3. 相关典故延伸

- “惜分阴”:陶侃常言“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强调时间管理。

- “木屑竹头”:他连造船废弃的木屑、竹头都保存备用,后大雪时撒木屑防滑,体现其务实作风。

4. 后世评价与影响

- 南宋陆游在《病起书怀》中化用:“陶公运甓岂无谓,正恐筋骸成惰夫。”

- 明代王阳明在《传习录》中以此为例,强调“事上磨炼”的心学理念。

5. 现代启示

- 行为心理学角度:通过仪式化动作(如运甓)强化自律,与“微习惯”理论相通。

- 管理学借鉴:陶侃的“综理微密”被视为早期精细化管理的范例,《资治通鉴》称其“终日敛膝危坐,阃外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

补充:陶侃还发明了“限饮酒”制度,以“樗蒱”(工具)喻无益之事,下令投入江中,反映了其“戒奢靡、重实效”的治理思想。这一系列言行共同构成了东晋乱世中罕见的实干家形象,与“运甓”精神一脉相承。

文章标签:

上一篇:关羽温酒斩华雄 | 下一篇:宇文泰掌西魏权

凉州张氏立国

晋朝张氏

凉州张氏立国指十六国时期以凉州(今甘肃武威)为中心建立的"前凉"政权(301-376年),是北方士族在乱世中经营西北的典型案例。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晋哀帝司马丕

晋朝司马丕

晋哀帝司马丕(341年-365年),字千龄,东晋第七位皇帝(361-365年在位),晋成帝司马衍长子,晋穆帝司马聃堂兄。作为东晋中期在位时间较短的君主,其统

荀勖制律正音声

晋朝荀勖

荀勖是西晋时期著名的律学家、音乐理论家,其“制律正音声”的贡献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其成就及相关背景:1. 荀勖

乐广学识与人品——晋朝名士的典范

晋朝乐广

乐广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清谈名士,其学识与人品在魏晋玄学时代堪称典范。他的思想、言行和处世之道深刻体现了当时士族阶层的文化理想与道德追求,以下从

刘隐兄弟据岭南

五代十国资治通鉴

刘隐兄弟据岭南指的是唐末五代时期,刘隐、刘岩(后改名刘䶮)兄弟以广州为中心割据岭南,建立南汉政权(917—971年)的历史事件。这一割据政权的形成与

隋军大败契丹部

隋朝资治通鉴

隋军大败契丹部是隋朝与北方契丹族之间的一次重要军事冲突,发生于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契丹是活跃于辽河流域的游牧民族,隋朝初期与中原政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