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说封禅泰山颂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7-25 | 阅读:6752次历史人物 ► 旧唐书
张说封禅泰山颂是唐代名相张说为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泰山封禅大典所作的重要颂文。这一事件在政治、文化与文学史上均具有深远意义,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1. 历史背景与政治象征
泰山封禅是古代帝王彰显天命所归的最高祭祀仪式。唐玄宗此次封禅正值开元盛世,国力鼎盛,张说作为宰相主导典礼筹划。颂文中"告成岱宗,以明圣德"的表述,将封禅与"开元之治"的政绩直接关联,强化了李唐王朝的合法性。史料记载,张说亲自拟定仪注,将祭祀流程制度化,并借机提拔亲信文人参与颂文创作,巩固自身政治影响力。《旧唐书》特别提到张说"撰《封禅坛颂》以纪圣德",可见其文的政治价值。
2. 文学艺术特色
该颂采用典型的四言骈体,句式齐整而气象恢弘。如"岩岩岱岳,配天作镇"以山岳比德,融合《诗经》颂体传统与南朝骈文技巧。张说作为"燕许大手笔"(与苏颋并称),其文风兼具庙堂典重与个性锋芒,《封禅颂》中"神策殷荐,天文焕发"等句,通过天文星象的意象群构建天人感应叙事,较之初唐同类作品更具艺术张力。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价此类宫廷文本"宏丽中自存风骨"。
3. 礼制改革内涵
张说在封禅仪轨中多有创新:首次将昊天上帝与皇地祇分坛祭祀,确立"三献"礼制程序;将玉牒文由秘不示人改为公开宣读,体现盛唐开放气象。这些改革被宋代《大唐开元礼》收录,成为后世范本。颂文中"稽古训,酌时宜"的表述,反映其调和古典礼制与现实政治需求的思路。
4. 思想史维度
颂文渗透着儒道交融的思想特征。既强调"肃若典谟"的儒家治统,又通过"云行雨施,品物流形"等道家语汇展现自然天道观。这种思想整合与玄宗时期崇道政策相呼应,张说本人亦参与编修《道藏》,其文字创作可视为盛唐意识形态的文学投射。
5. 后续影响
此次封禅后,张说主导在泰山立《纪泰山铭》摩崖石刻,其子张均亦作《登封颂》,形成文学家族书写现象。安史之乱后,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之叹,隐含对这场盛世典礼的追慕与反思。清代顾炎武《日知录》更将开元封禅视为中古政治文化转型的关键节点。
张说的封禅书写不仅是个体文才展现,更是盛唐国家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治修辞与文学建构对宋代欧阳修《太山高》、明代宋濂《登封颁赐群臣诗序》等后继文本产生了范式影响。该事件在《册府元龟》《唐会要》等史料中均有详载,成为研究唐代礼乐文明与文学互动的经典个案。
文章标签:泰山颂